資本家治港失效(自由撰稿人 許驥) - 許驥

資本家治港失效
(自由撰稿人 許驥) - 許驥

過去的一周,是民間、中央、港府各方的輿論戰,公道自在人心。
梁振英首先開腔,拋出「富人民主論」。稱香港未來的選舉制度,必須保障富人的權益。換言之,透過選舉而產生的領導班子,將來香港所有的政策制訂,都必須有錢人行先——這等於向全港月收入在1,800美元以下人士宣戰。
沒多久,中大的一份關於佔中的民調顯示,支持(37.8%)佔中市民首次超越反對(35.5%)者。而且民調稱,越是年輕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市民,越傾向於支持佔中。相信支持率上升,與警察施放催淚彈等濫用暴力行為不無關係。
過了兩天,大陸官媒新華網發了一篇署名文章,把一批北上「搵食」又支持佔中的香港人,統稱為「杜汶澤們」,批評這些人「休想吃我們的飯,還砸我們的鍋」。此語不僅是針對演藝人員,更試圖把炮火引向擁有「大陸市場」的香港人。
或許,梁振英自知早前的言論導致本港的窮人很受傷,令同情佔中的人數有所上升。因此,想要極力挽回輿論。所以,在上周六(25日),他在出席亞殘會代表團返港歡迎儀式時,特別強調對本港經濟無貢獻的宗教界及體育界人士,也可加入提名委員會,已經很體現普選的「均衡參與」原則。
同一天,新華網繼續刊文,稱早前北上受到習近平接見的各位大資本家,習總曾特別強調他們應該「團結一致」,而除了領隊的前特首董建華外,幾乎無人公開對佔中表態。言下之意,當然是責備他們不「反佔中」。
這些所有的事件集中出現,絕對不是偶然。其背後的深層次邏輯,是中央寄望過去的「資本家治港」模式繼續運轉。但,這是可能的嗎?
首先,香港的資本家為甚麼不在佔中這件事上表態?1989年的時候,李嘉誠不是帶頭在報紙上刊登支持學運的聲明嗎?怎麼輪到香港的學生運動,就三緘其口了呢?為何厚此薄彼?對此,只能說,2014不是1989。
八九六四事件,香港資本家紛紛表態,譴責中共屠城。表面上看,是這些人突然有了風骨。但明眼人都知道,資本家從來都是騎牆派(尤其是中國的),不可能犧牲自身利益,去爭取甚麼正義。他們這樣做,不如說是看到大陸有統治危機,趁火打劫,以此換取中央對他們在政策上的支持,多過真切關心大陸的民主事業。六四後的幾十年,香港的一切都在他們的股掌之間。不僅如此,大陸市場也對他們開放,優惠政策連連,令他們賺到盤滿缽滿。
好,今天輪到香港來爭取民主事業了,你想他們表態?天真!他們從來不用擔心香港的前途問題,因為他們隨時準備撤出。但是,他們若果真的離開香港,對香港來說確實會是重大打擊,讓在香港做「拉線布偶」的「梁振英們」騎虎難下。所以,梁振英的言論就有了合理解釋。他強調,選舉制度不能為窮人服務。他這麼說,是想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告訴資本家中央會繼續給他們派糖。當然,作為「中間人」來說,梁振英的角色實不如董建華。
香港從來只有資本主義,沒有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就是資本為王,更毋須擔心資本從何而來。因此,今年上半年,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做的裙帶資本主義排名中,香港位居全球榜首,實不足為怪。在傳統工業社會,誰能掌握資本,誰就能掌握所有的經濟、政治、文化、政策資源。
只是,在互聯網時代,資本主義會漸漸失去以往的優越感。互聯網令獨立個體快速連接的能力大舉提升,積少成多不再費力。雨傘運動是最好的例證,數萬人能夠在沒有領導者的情況下迅速聚集。這種力量運用在正義的事業上,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幫襯因佔中而受損的小商戶,每人只要出小小力,就可以解決大問題。反之,通過互聯網號召抵制不良商家,也有同樣的效果。換言之,資本家治港「唔work了」。運用互聯網,市民互相之間,可以形成無數小社群。
所以,筆者對雨傘運動對整體香港社會產生的影響力,懷抱長遠而樂觀的期望。在這場運動中,真正覺醒的,是互聯網時代的香港人。香港人須知道,我們完全可以不再做資本家的奴隸。要從根部解決香港的問題,就是要打破資本壟斷。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