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矽谷風投(Venture Capital)打算引進矽谷模式去東亞開檔,來港探路,劈頭第一句就問,這邊的創辦人,願意跟投資者分享真相嗎?
他解釋,以他多年經驗,所有startup,無論有幾勁,總是天天碰釘,周周撞板,出事是必然常態,問題只是出了甚麼事而已,所以凡事都說公司好好、無問題、多謝關心的創辦人,不是真的事事順利,只是不肯老實分享吧了。
當然,有幾老實同人分享公司的困難,同對象是誰好有關係,由最生外的路人甲乙丙,到親朋戚友,到圈裏的點頭之交,到圈中密友,到團隊、隊友和投資者,等等等等,開誠程度有所不同,是人之常情。
矽谷文化:失敗非瘀事
所謂矽谷文化,其中一項要素,是相對覺得失敗不是天塌下來的瘀事,所以就算跟比較外層的人,都會願意分享,而這風投關心的,是東亞各地文化,對挫折和面子看得太重,不知要去到幾裏層,才肯坦白。風投除了出錢,一般還想幫得上手,如果創辦人不願意分享,就失去了意義。
有趣的問題是,到底創辦人及團隊本身,自己又對真相把握得幾清楚。有人比喻做startup為賽跑,其實不太貼切,因為賽跑所有人都跑同一條賽道,而且賽道是一早定好,毫無懸念,無聽過有人一面賽跑,一面搵路的。但創業,連條路得不清楚,要自己摸自己的,每隊不同。
如果創業如在森林中無地圖摸路,所有能幫助自己看清自己位置的工具,都好有用,道理上應該人人爭住用,但現實裏,好多團隊,卻總是不太熱衷,一個原因,是因為越想看得清,工具方面投資越大,好多時寧願快時間加個用戶見得到的功能,好過整過內部用的工具。另一個原因,是認為自己憑直覺都足夠,不需靠工具看清。
還有一個原因,是看得清,不單只成功看得清,連失敗都看得清。就如銀行戶口越無錢,越不想看結餘,不是看不到,而是根本不想面對。
逃避的另一方法,是專挑好的數字看,差的不理。例如,明明一開始目標是六個月之內上十萬用戶,六個月之後只有一萬,於是避開用戶人數不看,走去沉醉於做了三個媒體訪問自high。
解決方法,是做之前,先定好量度甚麼,不准更改,再落實量度的機制,最後才正式做。知易行難做得到,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