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雪玲報道】政府與學聯早前進行對話,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有份向學聯提供協助。陳祖為形容學聯五子當日表現非常出色,縱未令政府提出足以令市民退場的方案,但也展現出平等官民對話。
他原以為佔領運動可透過對話轉化形式,但學聯當晚態度轉趨強硬,等同「勝利咗之後仍然要向政府摑多一兩巴」,坦言對此不表認同,希望學生了解「進有時,退有時;激昂有時,安靜有時」,思考運動該如何重新上路。
一場對話之後,佔領運動仍然陷於困局。陳祖為受訪時稱,佔中運動原標榜公民抗命,而公民抗命是指參與者會承擔罪責,同時不會太強迫政府改變法律,反而透過審訊喚起公眾關注,但他認為運動刻下已發展成「公民抗爭」,「抗爭得厲害,長遠有可能引起法治尊重嘅問題」,認為是時候正面總結這場運動:「永遠都要話攞到改變8.31決定先叫成功,我唔覺得應該咁睇……(香港人)開展咗一場令世人動容、欣賞、高質素嘅和平非暴力公民抗命運動……但付出唔一定係喺廣場無休止坐落去。」
若佔領運動持續,他指只會有三個可能:組織者想到一個「華麗轉場」方式、按佔中原先預計的和平清場,或以武力清場至可能出現傷亡。他直指:「第二種可能係學生覺得無辦法之中嘅辦法」,但認為政府強硬派「要打殘你為止」,「如果政府立心不良,唔會畀你出現和平清場」。
他希望各方組織者,游說仍然相信其領導的人,與公民社會一同商討佔領運動如何延續;與此同時也寄語政府拿出誠意回應市民訴求,如「民情報告」是否可將副本交予全國人大副秘書長李飛,多方平台應觸及2017年之前的政改問題,政改方案細節可「郁多啲」,如考慮18學者的公民推薦方案等。
忠告學聯面對全港
陳自言只是一介學者提供意見,惟在訪問結尾語重心長對學聯作「最後忠告」。他說:「我希望學聯同學理解……當你要求人哋平等對待你、你要自主時,你企嘅位置好大責任,唔可以因為你係學生,而對你嘅責任未能有一個深刻嘅認識,你嘅責任唔係只面對佔領嘅人,你嘅責任係面對全香港嘅人」,希望學聯以成年人的態度與責任感,回答及回應市民的正面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