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持香港渴望民主的人之佔領活動,但參加者似乎開始失去焦點。不錯,他們有跟政府對話,但佔領已逾三個星期,而現在的進展緩慢。若抗爭者想加速步伐,他們要從歷史中學習。
在美國六十年代時,馬丁路德金帶領美國人為種族歧視而抗爭,為黑人爭取與白人平等待遇。他沒有只在街上靜坐數星期,他帶領、統籌抗議及遊行等事務,並為其定出目標及時間表。他安排抗議人士在巴士上靜坐一段時間,再召集人民遊行至各政府重要地盤去引起公眾傳媒注意。參與人士經常被攻擊、被捕,但都沒有阻止他們發聲,繼續和平的靜坐抗議,直到政客們聽他們的訴求。
三十年代,甘地抗議英國人管治印度。他主張非暴力的公民抗命,很像香港的佔領運動,但他的公民抗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及時間表。其支持者會到各公共建築物外絕食抗議,亦會在公共建築物外靜坐,即使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會被拖離現場及被捕。他也是組織各種遊行、發表激烈演說的知名人士。
以上兩個運動都有合理及明確的目標,他們很清楚怎去達成。他們也有一個運動焦點的「護身符」。香港的示威者,也需要這樣的一個「護身符」。他們更需要一個有領袖魅力、能把玩政治及明白如何利用現有的司法機制去實現他們想達到的目的。他們亦需要有一個時間表,並為每個抗議定下目標成果。靜坐在街上本身沒問題,但這太容易被忽視。不錯,對很多人來說,佔領街頭帶來不便,慢慢地,此行動會惹起公憤,被各方輿論指摘。相反, 他們應在某些日子舉辦更多遊行,並於各政客工作的地方靜坐,阻礙他們正常的工作來抗議。專注他們的目標,使當權者不得無視你,若你不能避免、不幸被捕,但仍要繼續安排於不同地方作不同範疇的示威,使那些所謂「代表」我們的人,最終肯聽我們的聲音。
Profile:
三女之父,本地小學外籍資深英文教師;其妻為人氣博客Yennie,以一篇「不上Playgroup」網誌在媽咪界打響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