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鋼琴以外,我沒有讓女兒參加任何校外課堂或補習,因為現在的教育制度已非常結構化,既然孩子的創作空間已買少見少,為何要在上完八小時的課堂後再到別處被困着上課呢?以前工作時每次有新idea或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都絕對不是困在一個房間對着四幅牆或看着電腦而想到的,那種環境又豈能推動思維?靈感多數是跟同事朋友談話時出現,或在早上跑步時出現,甚至對着花草樹木發呆時出現。現在放學後我會跟女兒逗留在校園裏讓她自由地玩,直至學校關門為止,有時她在那兩小時內一直翻觔斗,有時看看同學踢足球,有時會與一群孩子追來追去, 玩夠才回家做功課。
女兒很多同學也會到別處上校外課,去學游泳、畫畫、中文、數學、溜冰、唱歌。問到家長為何讓孩子上某種校外班時,答案一般都是:「我們要上班不能陪伴孩子便讓他們學多點東西」、「她喜歡畫畫所以便給她參加畫班」、「我見她的同學都去學,便一起趁高興」、「不給他補數學和中文不行呀,他一定追不上的」。啊,原來如此。為何喜歡做一件事一定要去上課呢,為何不能有別的學習方式?女兒也愛玩上述的興趣活動, 但沒有參加定時定候的班,我會跟她一起玩各種各類的活動,或安排playdate讓她跟着其他家長孩子去玩。若一項活動只是興趣娛樂,除了開始時專注學會基本技能,平時相約朋友玩多點當是練習就會進步,不一定要上課。若孩子自己有意願將興趣培養成專家或表演者的程度,那很好啊,父母有能力的話可以讓孩子跟專家學習和鍛煉那一種興趣,但需要成為十項全能的專家嗎?若你認識有人是混合了「朗朗+Michael Phelps+畢加索+Tiger Woods+張學友」所有的才能,麻煩介紹一下。
最令我莫名其妙的是:為何每一樣興趣都要在某個年紀同時間學習?為何要3歲學琴?12歲才學游泳有問題嗎?我11歲時在暑假中才跟老師學游泳,往後再沒有上「游泳課」,只是常以暢泳為樂, 也照樣可以游上一百個塘再獨自往外國潛水,一點都不覺得比6歲開始學游泳的朋友來得差。至於要補課才「追得上」校內教導的課程,我只想問:Why? 學校不是「學習」的地方嗎?既然要「學習」,便代表對所學的事物還未達到完全理解的程度,那麼做功課時出錯和考試時沒有完全答對又何奇之有?
若不斷出錯,亦即代表不明白,那為何不要求老師再解釋?一個老師的教導或表達方法未必能在短時間內迎合班內所有學生的學習方式,更何況各人理解能力不一,昨天女兒的功課之一是解釋一個數學概念給我聽,她無法解釋得清楚,看得出連她自己也不明白之時,我便要求她回校再請教老師。沒有將答案送給女兒,皆因想她自己與老師建立一段健康的「學習」和溝通關係,若每次老闆解釋工作事情我也聽不明白,然後邀請其他同事私底下解釋和教導,不但不能跟老闆建立一段有效直接的溝通方式,更會引起許多「假設」導致雙方誤會多多,師生關係也如是,但若是老師不願多解釋,哈哈,這個下回再討論!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