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利Ben Bradlee 1921-2014】
水門事件令美國《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成為家喻戶曉名字,但沒有前天(周二)逝世的總編輯布拉德利(Ben Bradlee)全力支持,這個令尼克遜總統(Richard Nixon)辭職倒台的經典偵查報道,根本不會開花結果。布拉德利亦曾為公開五角大樓文件跟政府打官司,奠下新聞自由基石,又令《華郵》由地區性報紙升格成世界性大報,難怪被同業封為「史上最偉大總編」。
布拉德利前天在華盛頓家中因自然原因逝世,享年93歲,他近年患上了腦退化症。布拉德利1965年出任《華郵》執行總編輯,三年後升為總編輯,直至1991年退休。他矢志將《華郵》由一份普通地區報章變成全世界都重視的國際報章,在華盛頓地區、全美和世界各地都派駐記者,要下屬死咬不放挖出重大新聞,引入從前雜誌才有的深入新聞特寫,並設立他報紛紛模仿的時尚版。
在他任內,《華郵》編採人員倍增至600人,採訪預算由300萬美元(2,340萬港元)大增至6,000萬美元(4.68億港元),銷量也由44.6萬份接近倍增至80.2萬份。
揭尼克遜竊聽濫權醜行
布拉德利任內最得意傑作,首推水門事件。1972年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遭人爆竊,《華郵》年輕記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起初追查時,布拉德利並不看好,但當兩人查出竊匪可能是尼克遜連任競選辦派來裝偷聽器,他知道將會有大醜聞,就要兩人放膽追查,而且絕對信任,包括讓他們在報道引用匿名消息人士「深喉」爆料。
《華郵》28個月間近400篇報道,盡揭尼克遜竊聽和濫權掩飾的種種醜行,最終尼克遜在面臨國會彈劾下辭職。布拉德利指他到此時才向兩人問「深喉」真正身份,就是2005年自揭謎底的聯邦調查局時任副局長費爾特(W. Mark Felt)。
水門事件為《華郵》帶來該報第一個普立茲最高榮譽公共服務獎,令《華郵》升級成跟《紐約時報》平起平坐的大報,亦透過書本和電影《驚天大陰謀》,令《華郵》眾子成為名人,片中飾演布拉德利的傑森羅巴茲(Jason Robards),更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布拉德利在他回憶錄說,尼克遜「在他最黑暗的時刻,給了新聞界最好的時刻」。
任內共奪18個普立茲獎
布拉德利在報業史另一大功,是他在1971年不理律師和政府高官勸阻,決意跟《紐時》聯手披露國防部內部評估越戰真實戰況的五角大樓文件。他為此跟政府打官司打到聯邦最高法院,確立傳媒有權為公眾利益公開政府機密文件。傳媒顧問馬特指出,布拉德利是報界由政客之友轉變成嚴厲監察者的象徵人物。
布拉德利任內《華郵》共奪18個普立茲獎,81年卻有女記者虛構8歲女童吸海洛英的報道,要退回獎項,成他總編生涯最大污點,但這無損他在報界崇高地位。曾任職《華郵》的《今日美國報》出版人克雷默,形容他是「史上最偉大報紙總編」。布拉德利去年亦獲頒美國最高平民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國《華盛頓郵報》
「他的勇氣大如軍隊」
「對布拉德利來說,新聞不只是一項專業,更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公共財產。他是徹頭徹尾的報人,將《華郵》改造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優秀報章,在他麾下的記者大軍,揭露了水門事件和其他……幫助我們了解世界和彼此多一點點的故事。他設下的標準──誠實、客觀、一絲不苟──激勵了許多人投身新聞界。」──美國總統奧巴馬
「布拉德利是真正朋友,更是新聞界天才領袖。他永遠改變了新聞界。他堅定不移追求真相、堅持追求真相有其必要。他的勇氣大如一支軍隊。他有敏銳直覺,了解新聞業的歷史如何影響他和我們所有人,卻又完全不受其制約。他獨創一格,另闢蹊徑。我們深切敬愛他,他將永存我們心中,無可取代。」── 揭發「水門事件」的記者伯恩斯坦、伍德沃德
「《華郵》古往今來同人,以至所有精益求精的新聞同業,都對布拉德利設下和達致最高的新聞水準感激不已。」──《華盛頓郵報》社長瑞安
「布拉德利的精神啟發一代又一代的記者。他展示了以勇氣和對真相的堅定追求來領導的新聞界能有何等成就。」──《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巴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