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麥當勞翻身無望 - 利世民

利字當頭:麥當勞翻身無望 - 利世民

麥當勞公佈業績,純利遜預期;重點是,本來的預期已經不甚樂觀。麥當勞在歐洲同店銷售下跌,可以推說是經濟不好影響消費力;周期問題,時間解決。亞非和中東的同店銷售大跌7.5%;因為福喜,本來預期更差,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不過,真正的憂慮,還是美國本土的同店銷售跌幅。其實十多年前,已經有不少分析指,傳統快餐業面臨挑戰,可惜分析只中了一半。因為那些離地的市場顧問報告,許多連鎖式快餐店的變招,是在餐牌上僭建大量素食和健康的選擇。另一個改革是搶攻晚餐,甚至是深宵市場。這些統統是增加銷售但降低盈利率的七傷拳。結果,成本高了,卻沒有扭曲傳統美式快餐的劣勢;尤其是綠色食物,反應甚差,最終還是無聲無息地被除牌。事實上,高脂肪高膽固醇的垃圾食物,仍然大受消費者歡迎,就以香港為例,中價定位的Gourmet Burger越開越多。
美式食物本來不上大雅之堂,但廿世紀下半葉過後,似乎美式食物也向Gourmet發展。要知道,戰後興起的傳統美式快餐文化,是圍繞着小朋友的口味和感覺而設計;麥當勞的開心樂園餐便是一例。我們這代人會說許多兒時回憶都在麥當勞,又或者很羨慕別人的麥當勞生日會。今天的小朋友,或許仍然喜歡它們的炸薯條,但恐怕他們這代人不會覺得上麥當勞是甚麼一回事。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出生率高的,傳統美式快餐仍然有空間;現在麥當勞最努力主打的,正正是印度。
做飲食,賣的不是食物,而是感覺;飽是一種感覺,好味又是另一種感覺,開心、回憶等,統統都是可以營造出來,可以被販賣。星巴克,就是這個年頭,透過飲食販賣感覺的高手。話說,麥當勞見星巴克賣咖啡利錢高,也搞個McCafé,可是無論在選址、產品質素抑或營運細節,全部捉錯用神。要將一家曾經極度成功的企業轉型,比起由零開始更難。所以麥當勞對手Yum! Brands的分散品牌策略,應當更易轉型到下一世代。話說麥當勞明年初又轉策略,讓消費者自選漢堡包的組合,但直覺告訴我,這將會是失敗之作。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