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佔中運動發動以來,各種親中喉舌不斷發出奇言怪論,除了港獨等這種比較富有創意的抹黑外,批評佔中「是中國歷史上類似現象的當代翻版」(王振民語),「中國才是香港的未來」(Martin Jacques語)等觀點可謂個中翹楚。兩者無論東西,均是從經濟發展論來看待這次的抗爭,其重點不外乎是中國經濟起飛、香港頓形失落,沒有中國,香港將會陷入麻煩,因此反對人士應該要理性認清情勢,不要複製悲劇。然而,抗爭真的是貧富不均或是「歷史不正確」所產生的結果嗎?
只要看看反對人士的複雜性組合與多樣性訴求,這種淺薄的觀察便可不攻自破。問題,其實出在文明,可以說港中之間有一種文明衝突。這不是已故學者Huntington所謂的文明(civilization)間,而是文明(civilized)與否的斷層線。就表面來說,文明是現代化的生活水準與行止,例如不做隨地便溺、插隊推擠等動作,這點相信大多數有自覺的中國人都會同意,也都視為是亟欲擺脫的形象,如中國央視的熊貓教學廣告。但更深層的文明態度,則是對於生活方式與自由的選擇,亦即為從物質到精神的轉換。在這點,港中明顯有了差距,就目前觀之,香港正在步入後物質(post-materialism)社會。
歷史上,人類的現代化文明發展有三個面向,一是社會經濟,比如工業化、城市化等物質層面,二是個人價值觀念,像是世俗化、個人主義等精神層面,三是民主化,人類會逐漸選擇可問責的競爭性政治制度以管理社會。就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驗而言,這三個面向會依序遞進:物質條件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個人就會在觀念上有所轉移,落實在制度上,人民遂要求政治變革以促成體制的遞嬗,也就是從專制到民主。兩相對比下,無論以物質為準的人均GDP,或以半物質半後物質衡量的HDI來看,中國都遠落後於香港。換言之,中國仍在追求經濟安全與身體安全等生理需求,但香港已經開始過渡到追求歸屬與尊重、知識,以及審美等社會和自我實現需求。
當然相對於西方世界,香港仍屬新生。以實證研究分析而論,秉持後物質主義的民眾在西方大約是一成到兩成間,在東方的日本、韓國與台灣亦是如此。但在香港的過去幾次調查,都僅在零位數到個位數,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另一方面,僅管中國的調查結果仍呈現負數,也就是不具備後物質主義者,但這些特質同樣適用於未來中國(可參照後物質論學者Inglehart 2013年在中國的演講)。
事實是,除去那些傲視全球的鉅富階級,中國的中產階級也有驚人的成長,而這些人在研究中出現了後物質化的特徵,但多聚焦於環境保護,對於制度的渴求,乃至於民主,仍是較為荒蕪。這種時序的遞進,證明中國不能免於現代化的人類文明發展足迹,至少,目前已經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就應有一部份人文明起來,這點北京不是不了解,如2013年18屆三中全會之「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當中也強調文化改革與生態文明改革,甚至包括一些民主改革。
但是,充斥着僵固的意識形態與既得利益的改革,只會是徒勞無功的樣板戲,而相較於中國內部,香港已具備了民主化的條件,這種進一退二的模式不應用於香港。中國官方可以昧於事實批判,但中國民間則應該作為後援、樂觀其成,如果無法理解這點,別說中國整體,任何一部份人都永遠無法真正民主起來。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