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網產品,性質問題,好多市場,是贏家通吃,在國家、區域,甚至全球✽通吃。即是說,做這類產品,基本上,目標一定是做世界級,這不是視野問題,而是簡單生存問題,不做大,根本無得做。
要做世界級的公司,要有世界級的人才。簡單地把工作分為兩類,一類是做產品,另一類是搞市場。做產品的人才,本地未必多,但肯定有,所以你見本地startups之中,做得出高水平的初版產品的,為數不少。
世界級人才勁好多倍
搞市場,比起做產品,更依靠實戰經驗。一個大學畢業生,在矽谷浸兩三年,經歷過由零用戶到上百萬用戶的洗禮,這樣學藝,比起讀幾多MBA等等都強得多。問題是,本地startups做到大規模的公司本身就少,又好少聽說搞市場的人從矽谷移居到香港工作,於是,搞市場的世界級的人才,本地就好少好少。
近年不少外國媒體,吹捧香港為科網創業熱點,一個原因,是薪金比矽谷低。
平,有兩種,一種,是同樣的質素,因為生活指數僧多粥少等各種原因,薪金比較低,是真平。本地做產品的成本,屬於此類。
第二種,是薪金比矽谷低,但質素也是比矽谷低,這是假平。本地搞市場的薪金,大概是屬於這類。
假如把搜尋範圍,收窄到只限世界級人才,根本不是薪金高低的程度問題,而是有人和無人的二元問題。可以說,在矽谷,世界級搞市場人才,貴但有得請。在本地,貴到無得請。
如果只看做產品的成本,香港創業比矽谷低,但加埋搞市場的成本,忽然間,香港又未必那麼低,甚至可以更貴。覺得香港成本低,好多時,是因為忽略了市場人才的重要,又或者,是不明白世界級的市場人才,比起次一級的,勁揪幾多倍。
要做世界級,好明顯,應該是公司跟着人才走,而不是以人才就公司的位置。即是說,本地創辦人,有兩個選擇:一,一開始就把基地設在人才集中地,如矽谷,二,是在本地開始,但一路留意住,去到本地人才不夠的階段,把某些部門,移去人才集中地。
當然,要在十萬八千里外,相差半日時差的地方開分店,一闊三大,林林總總的成本會急升,但如果做不到世界級的機會成本關係到生死存亡,就不是一個那麼困難的決定了。
✽不計平行時空市場,例如中國大陸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