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了,沒想過會真的在那天開始,也沒想過會在哪天結束。我不是不希望結束,而是因為沒有人能預計到!這結束的選擇權更不是在你我手裏。我們都只能盡一點小力量去支持學生們對真普選的訴求。大家由最初的「一人換一相片」的方法在facebook表態,去支持學生的運動,再到「黃絲帶行動」,把黃絲帶一夜之間佈滿全香港所有角落,把我們走過的地方都染黃,讓全香港所有角落都繫滿黃絲帶。做的都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留意到我們的社會正發生的大事。
最撼動的不是催淚彈、黑社會及人與人變得被分化,最撼動人心的是當你走到金鐘廣埸上看到的一切。我說的並非垃圾的處理,我想說的是市民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沒有既定的編排,全部是很自然地發展出來的,對我這個藝術創作人來說,這便是一場創作必經的過程(Art Progress)。作品會因事情的發展自然地創作出來。大家在過去二十天經歷過的都自然流露地大膽表達,每件作品都別具心思。大家走過很多圍欄上的黃絲帶、一張一張繪畫雨傘運動的插畫、吊在橋上寫滿字句的布條、撐着黃傘的巨人雕塑、每日不同的地上塗鴉、寫滿市民訴求的七彩繽紛小便條貼滿在政總外牆的Lennon Wall、市民手摺寫滿祝福香港的小黃傘,掛在政總的路旁、雨傘屍體做的七彩橋懸掛在政總前的兩條橋上、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營篷排列得很恰當、路中種了幾株虎尾蘭每朵都代表着學生的良心、民主、無懼的精神,這些創作我一一都看在眼裏,放在心上被作品的感染力觸動了。這便可稱為公共藝術。
將藝術修養激發出來
甚麼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是指藝術與公共及公共空間的關係,在一個地方或空間放置藝術作品與周邊環境連繫及緊扣。公共藝術的概念更由當初單獨地展現作品來美化環境,到後來變化到有較強的社會意義,讓公眾的聲音能透過作品反映出來。所以,在80、90年代的美國,有不少公共藝術作品,都有針對一些社會或公共批判和反思的議題,而當中所使用的媒介也就更多元化。例如Barbara Kruger把一些環繞女性主義及消費主義的平面作品,以大型海報及廣告招牌的方式展示在公共空間。現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我們正活在一個大時代中,公民和學生一起把藝術的修養在二十多天激發出來了。
這次的街頭運動是一場非常重要而值得保留的歷史。我希望在結束前再次觀賞香港市民所創造的一大批作品亦希望有人保留着一些照片讓一些善忘的香港人能記起大家在今天曾一起爭取及付出過,一次壯觀的公共藝術為你們驕傲。
雨傘運動公共藝術展:日期:今天至……不知何時
【氣蘊生動】
撰文:葉蘊儀
九十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現為母親,2013年完成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遊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