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滬港通有無Say

國策解碼:滬港通有無Say

滬港通半年開通期票屆臨,時間表仍無影,連一度被指是政策幕後推手的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也要狼狽得在半個月內由「不用延期」轉為「你懂的」,提醒大家這打着「互聯互通」旗號的「大禮」,主導權全掌握在單一方,亦暴露了究竟香港在滬港通上「有幾多Say」的問題,一直被忽略。
過去半年兩地相關人員每被問到開車細節,往往會拋出「等待雙方監管機構決定」的回應,但以香港人多年在中央手上收禮累積下來的經驗,大家心知肚明,莫講是內地稅項的徵收,其實無論額度、時間、抑或擴張步伐全數要看內地眼色,要問就要問京官幾乎成為共識。如果延開車是關係政治因素猶自可、倘是關係操作問題但香港蒙在鼓裏,則非同小可。
觀乎2003年大家欣然接納自由行的教訓,最終港人要在旅客擁擠問題不斷湧現後,才醒覺原來在這事上港人根本沒有Say。雖然滬港通開車後會對香港股市有沒有負面影響,現階段難以推測,但內地企業監管質素、A股股民追逐高波幅的投資習慣,已惹起零星議論,政策防火牆有否做足值得關注。
再者,滬港通與自由行一個大分別在於這並非單方面的資金輸送,而是除了內地股市資金放行來港,同時也是本港、甚至國際資金進入內地的重要途徑,關係香港收到多少之餘、也關係到香港送走了多少。假若本港沒有話語權,其保障本地投資者的能力也會受到質疑。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