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佔中及學生運動從九月底開展到現在已超過三個星期。從參與市民的數目及熱情來看運動並沒有絲毫退潮的迹象。每天到幾個「佔領區」集結、抗爭及參與不同活動的市民、學生仍不計其數,對警方一而再採取的突擊清場行動也作出了有力的回應,靠着群眾的力量依然保持着三個佔領區。這份毅力、決心已令689及特區政府的拖字訣徒勞無功,反而令政府本身特別是負責處理群眾集會的警隊疲於奔命,承受巨大的精神及工作壓力,並因一再犯罪及濫權損害了本身形象及公信力。
從另一方面看,三個多星期的佔領及和平抗爭運動也沒有在政治上取得甚麼突破。北京及689政府態度仍非常強硬,在人大決定及政改方案上,在追究689失職失責上沒有寸進;689依然好端端坐在特首寶座上,落閘政改方案似乎也沒有轉彎的餘地。唯一稍稍正面的回應是雙方協議定出星期二對話的安排,並將由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當主持。
然而,政府跟學生對話能不能真的落實仍有很多變數,特別是政府及警方未來兩天的態度。假若再出現強行以武力清場的行動,對話的基礎將蕩然無存,雙方只能回到攤牌、「晒冷」的對峙局面。其實,即使對話能順利進行也不可能有甚麼突破。對北京當權者來說,人大常委會決定形同「聖旨」,要在民意壓力下修改是不可能也不會做的事。689是北京欽點的特首,又盡力執行北京的強硬路線,要他下台形同要北京打倒昨日的我,嗜權如命又好面子的當權者是難以答應的。也就是說,學生、佔中運動的主要要求難以透過跟林鄭月娥這個已成「局外人」的官員對話而達到,更不可能在第一次對話得到甚麼實質成果,頂多各說各話不反枱就是了,所以對第一次對話不能也不應抱太大期望。
對話短期看不到有甚麼實質成果,和平佔中、學生運動暫時看不到有結束的可能,未來一段時間還可能會在進進退退中持續。正因為這場歷時超過三星期的運動逐步變成難有期限、不知結局的「持久戰」,如何確保運動維持和平非暴力原則,如何確保運動不會偏離真普選的初衷成了最重要的考量。一旦偏離非暴力原則,一旦偏離了爭取真普選的訴求,運動便會變質,便會惡質化,只能造成不斷衝擊及不便,失去市民支持之餘更會失去運動的正當性。
群眾運動從來易放難收,只要落戶在街頭就會百花齊放,誰也不管誰,誰也控制不了。過去三個星期的佔領行動包括上星期五、六的重佔旺角行動出現了不少激烈的、喧鬧的對抗場面,幸好絕大部份參與者仍然理性,仍然保持非暴力原則,局勢也未算失控。但是持久的街頭抗爭運動肯定充滿風險,當權者的挑釁是一種,反佔中人士的衝擊是另一種,還有一些敵友難分卻不斷叫囂要把行動升級鼓吹流血的力量更是防不勝防;特別是最後一種人往往躲在群眾中鼓動生事,挑起衝擊及事端後令其他參與者承擔後果,令情勢變得更混亂躁動。參與抗爭的市民、學生對這方面的風險不能不警惕,不能不提防。
另一方面,由於長期街頭抗爭,警隊跟學生、市民的衝突變得最逼切,最顯眼。加上警隊部署失當,個別警員濫用權力暴力,令爭議的焦點從政改、真普選變成警隊濫權,令政改爭議變成法律、執法問題。抗爭的市民、學生忙於追究警察的處理手法,建制派則不由分說把問題說成失控動亂法律,要求追究刑責。這樣的情況不但令抗爭運動的焦點變得模糊,更是中了689的圈套,把壓力從他及北京身上轉到警隊以至前線警務人員身上。為了防止運動變質,和平佔中及學運有必要把運動重新聚焦,令爭取真普選的目標更鮮明響亮。
請緊記,和平佔中、學運的對手是橫蠻無理的北京當權者,是無恥卸責的689;運動最大的力量是市民的支持,是市民的同情及尊重。在持久戰難以避免的情況下,抗爭運動更有必要爭取市民的諒解及支持,更有必要提防北京、689及煽動暴力組織的圈套。若果因一時亢奮離開非暴力原則,因抗爭太久離開真普選訴求的話,今次史無前例的抗爭便可能前功盡棄。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