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通訊販毒難追查

即時通訊販毒難追查

【本報訊】曾幾何時,本港毒品市場由「跛豪」吳錫豪等少數毒梟所操控的販毒集團所壟斷,時移世易,警方指隨着資訊科技發達及流通,販毒集團亦全球一體化,個別毒梟隻手遮天的年代已不復再。警方並承認,毒販利用網上社交媒體及手機即時通訊作為販毒網絡,增加警方追查困難。
記者:謝明明

警方毒品調查科高級警司高順志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港毒品市場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以潮州幫為首的販毒集團操控,當年毒販在本港設製毒工場,並使用船隻將大批毒品販運。但隨着「跛豪」吳錫豪等毒梟在七十年代相繼落網,多個龐大販毒集團被警方瓦解,加上執法人員高效廉潔提升,毒販販毒模式轉趨低調。
另一改變是販毒模式的因素是資訊科技發達,高順志指出:「資訊發達,打破世界各地隔膜,變成地球村,販毒亦變成全球一體化,鄰近東南亞地區生產歐美合成毒品,然後運嚟香港,毒販唔需要喺香港設製毒工廠。」他續稱,相對其他地區,香港市場細小,加上警方及海關嚴厲打擊,毒販改以小量販運模式,「在亞洲區,香港市場細,而且香港執法人員高效廉潔,毒販唔會冒險拎咁多貨(毒品)嚟香港」。

【鴉片煙槍】
一把雕有羅漢及龍的象牙鴉片煙槍。

籲勿信「未夠秤可輕判」

通訊科技發達亦為警方調查帶來困難,警方毒品調查科高級督察程倩雯指出,近年智能手機普及,網上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如WhatsApp等大行其道,成為販毒銷售網絡,增加警方追查困難。「毒販用WhatsApp等即時通訊同客仔聯絡,呢啲即時通訊五花八門,警方喺情報搜集同追查上比以前困難咗。」毒品調查科情報組於2008年成立專責小隊,負責網上巡查,嚴密監察網上販毒情況,高順志稱,本港網上販毒情況不猖獗。
本港吸毒人士的毒齡有上升趨勢,高承認,隱蔽吸毒問題持續,「毒品種類由早年嘅鴉片、海洛英變成合成毒品,吸毒者可以隨時隨地吸食,唔需要工具幫助,而越嚟越多人喺屋企或朋友屋企吸食毒品,增加警方調查困難」。
警方除加強向學校及家長宣傳教育,及早識別青少年吸毒外,並會提醒青少年勿誤信毒販,「以為未夠秤可獲輕判,不用坐監」。他有感而發地說,警方在打擊毒品罪行的角色已變得多元化,「由早年只負責執法,演變到現在要兼任宣傳教育角色」。
提及近期出現多宗毒販藉外遊旅行團偷運毒品到海外國家,高稱並無明顯上升趨勢。

早前藝人徐子珊(中)亦有參觀展覽,透過電子媒體瀏覽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