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打從何時開始,大學教授跟電腦從業員的工作相差無幾,每天總有幾小時在電腦前度過,不論是資料處理、文獻審評或學術交流,電腦成了最主要平台,尤其是那些無窮無盡的電郵更令這雙小眼睛大大吃苦。
今天跟平日沒有兩樣,只是其中一個電郵卻使這雙小眼睛非因疲勞而濕潤起來。
故事始於個多月前,又是另一求診電郵,若病人要求合理便會着他跟秘書安排約見,惟這電郵較特別,筆者為其姊夫求診,文字精簡,也能把病情清楚剖白,便簡單回覆:「請約期。」兩天過後,電郵再現說:「約期太久了,病情嚴重。」其實自己也明白,只是醫生只有一雙手一個腦袋,除掉研究和講學時間,餘下診症時間極為有限。只能回覆:「盡量安排但未能答應確實日子。」這是百分百事實,因惟有秘書才清楚安排詳情。
幾星期過去,病人終於出現眼前,是三十多歲年輕人,大熱天時還戴冷帽,肯定是因化療或放療掉了頭髮,但見他行動自如口齒伶俐,相信腦轉移並不大嚴重。當把他的磁力共振掃描放上光箱才知道自己大錯特錯,左右大腦均有多個轉移,最大的有三公分。
年輕人患上較少有的ALK因子突變腺性肺癌,一年多前服用新標靶藥Crizotinib也極為有效,可惜好景不常,三個月前發現腦轉移並已接受放療,可惜效果不如理想,故此家人焦急找醫生尋意見。
有效藥物開始失效是極頭痛問題,手上實沒有其他選擇,唯一希望是今年四月才在美國上市的新藥Ceritinib,但此藥仍未能在香港登記上市,故此只是靠Named Patient Program按個別病人個案向藥廠、醫院和衞生處申請特許使用,手續繁複之餘亦需時兩至三星期。
二話不說便開始申請手續,心想年輕人依然精靈,兩星期等候理應捱得過。
今天的電郵仍來自病人小姨,簡短數句說:「感謝莫醫生幫忙,可惜病情轉急,病人昨天早上在威院離世。」
心裏一沉,不禁問:「遲了!我曾可以改變這事實嗎?」
未能掌握一己命運,也絕不能掌握他人命運,但若能多走一步多做一點,是否會有不一樣結果?
遲了。走了。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