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有完美的教育制度嗎? - 康婷

愛的覺度:有完美的教育制度嗎? - 康婷

我與一位二十年沒見面的老朋友聊天數小時,她由一位執業會計師變成全職媽媽,所有時間用於教養四個女兒。朋友一直在投訴美國的公立學校如何差勁,總是老師說,孩子只有聽的份兒,但老師質素又不特別好,皆因資源都投進新穎的工具如科技設備,卻沒有改善老師的薪金及評審制度。當她提及到亞洲的教育如何優秀,孩子競爭能力如何有優勢,我便想起香港一些朋友,他們都擔心孩子被「填鴨式」制度逼到透不過氣,負擔得起的都寧願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去。對於朋友的羨慕眼光,我以微笑回應:「教育制度好或不好要視乎你想孩子得到甚麼,想他們裝備好考入最頂尖的大學,還是學習廣泛的知識及與人相處之道便行,試問有完美的教育制度這回事嗎?」
普遍的制度一般都有這些相同之處:同年紀的學生組在一起學習,少數老師對多位學生,老師多說學生少說,有功課帶回家做,要面對測驗和考試。不同之處在於程度,態度和細節。有些國家如美國已經在實驗很多創新的教育方式,畢竟美國經濟已躍過了工業化時代,那麼亦不需要培訓出一大班聽教聽話的工廠技工。Homeschool在美國是很普遍的另類教育選擇,顧名思義將「固定校園」地點改為家中,學習工具包括書本、電腦,或到達當地個別大學校園上專為Homeschool學生設立的課程,父母要非常投入教導的工作才有效。好處是可以跟不同年紀的學生一起學習交流,家長亦有較大的彈性自製活動讓孩子懂得「學以致用」,不需受學校的資源和政策限制。
另一趨勢是越來越多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將金錢、時間和腦袋投向創辦另類學校或學習渠道,希望製造更有效的選擇給下一代。例子多的是,包括吸引Bill Gates親自探討和投資的Khan Academy,和由一位曾是成功科技公司創辦人Max Ventilla建立的Alt School。這些另類教育方式都是專注在培養學習的興趣,由校方配合每位孩子的獨特自然學習方式和所需時間,將孩子對各科目的熟悉程度組在一起,而不是像傳統制度般將孩子配合學校所定下的框架。
雖然教育模式的改革是絕對有必要,但父母對學習的態度也同樣重要,其實父母的學習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更深,當兒女分享所學之時看見父母提不起勁,甚至覺得煩厭,兒女又怎會對學習有熱誠呢? 我對女兒的期望很簡單,希望她愛上學習並視為畢生的興趣,成績是為了升學而設我反而不看重,畢業並不是終點,那才是人生真正的開始。協助女兒培養學習的興趣是學校與我共同擁有的責任,我的責任是跟女兒一起學習,其實一點也不困難,因為很多兒時學過的知識因沒有用到所以早已拋諸腦後,例如天空有哪四類型的白雲,熱帶雨林分多少層等等。而每當女兒問一些我不懂的事物,我便跟她一起在電腦或書中尋找答案,共同分享學習到新知識的喜悅。
在那「完美的教育制度」來臨之先,在校外我只有盡量採用更開心更有趣的學習方式,皆因連自己也被學習的方式悶瘋,又怎能要求小孩抱着興奮的心情去學習呢?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