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四十七歲發現患上乳癌,做了手術後,日子一切如常,可是五年後復發,癌細胞蔓延至骨骼、骨髓、肝臟。
「還剩多少時間?」
「平均三、四個月吧。」
Maggie和丈夫還在震驚,醫生說:「親愛的,很對不起,但可否請你坐到走廊去,我們還有很多病人在輪候……」
在醫院那條長長的走廊,Maggie越走越不安。「醫院並不是一個病人喜愛的地方。患病已經使病人失去信心,初次踏足大型公立醫院更會帶來不必要的焦慮,就是尋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足以教人疲累不堪。」她寫道。Maggie最後撐了十八個月,在這最後的日子,她策劃了一個地方:癌症病人可以望見樹木和天空,舒服地休息,沙發讓大家可以圍坐談天,洗手間就像家裏的,可以獨自流淚,整理衣服再出來──這個「家」還有最新並且多角度的癌症資訊,並且有專業人士隨時在旁。
「目前大部份醫院的環境向病人傳遞這樣的一個訊息:『你的感受並不重要,你也沒有甚麼價值,你必須適應我們,而不是我們來遷就你。』然而,只須花點心思和所費無幾,便可變為:『歡迎你!不用擔心,我們會作你的後盾,為你打氣。你在這裏接受的治療,會對你大有幫助。』」Maggie的心願,是癌症病人不用像她當日在走廊般難過無助。
環抱植物 安靜寫意
我來到屯門醫院旁的Maggie's(銘琪)癌症關顧中心,沒想過屯門會有這樣漂亮的地方,美國建築大師Frank Gehry設計的獨立西式屋,意外地親切舒服。屋子周圍都是水池,幾乎在每一個窗看出去,都是植物和水池,大廳裏多張沙發,開放式的廚房,隨時都可以泡一杯茶靜靜坐下,這天爐頭還有一大煲雜菜湯。
書櫃上有一些關於癌症的書籍、單張、剪報,這些各大醫院的癌症資訊中心或多或少都會有,但這裏獨有一份安靜和隨意的氣氛。人們閒坐四周,一些圍起來談天,有的獨自坐在一角閉眼休息。
「我們希望這裏感覺安全、溫暖、舒服,希望可以讓癌症病人心情好一點,不會覺得生活只剩下病。」中心主管雷黃恩芳說,患上癌症心理壓力很大,有時還沒開始治療,已經擔心醫好也會復發,如果能夠讓心情好一點,胃口也會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對控制病情有很大幫助。這裏還有護士、社工、心理學家,不用預約時間,來到想談就可以找房間談,剛好有別人,也就在附近坐一下稍稍等等,很隨意的。牆上時間表,寫着不同的病友小組、放鬆活動、健康講座,十月整個月是與國際一起關注乳癌,有不同關於乳癌的活動和講座。
家屬病人 歡迎前來
Maggie's怎會在屯門?雷黃恩芳坦言是天時地利人和配合,香港不是很多醫院有地方,同時又認同理念。「很多屯門天水圍的街坊,看相片以為只是宣傳,來到才發現真的很漂亮,不敢相信屯門有這地方。」她說中心歡迎全港的癌症病人和家屬來,不需要出示證明。中心去年才開張,上月的中秋聚會,超過二百人出席。
Maggie在一九九五年去世,第一間Maggie's翌年在愛丁堡醫院旁開啟,十八年來英國已經有十八間Maggie's,都是距離公立醫院一百碼內。屯門醫院旁的Maggie's(銘琪)癌症關顧中心,是第一間開設在英國以外。Maggie的姓氐是Keswick凱瑟克,父親一直在中國做生意,Maggie小時常來香港和上海,香港不少社福服務由凱瑟克基金支持。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