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休遊:梅窩 蝴蝶也抗命

周六休遊:梅窩 蝴蝶也抗命

「梅窩的『林相』很好。」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說。人有人相,林有林相,梅窩有很多濕地、魚塘、荔枝園及廢置農田,生態環境豐富,是蝴蝶熱點。過去七年,綠色力量的蝴蝶普查每年增加一個熱點,記錄蝴蝶,今年新增的梅窩就首次發現窄紋袖弄蝶。這些蝴蝶熱點就像塊照妖鏡,照出美麗背後的發展隱憂。面對這種擔憂,一群蝴蝶在抵抗命運,我卻重新發現這片土地的趣味。

記者:邵 超

攝影:劉永發

部份圖片由綠色力量提供

從東涌出發,單家驊途中已娓娓道出梅窩被納入今年蝴蝶普查熱點的原因。在雨傘運動前,大家還記得曾有有心之士為保衞「醜小鴨」大嶼山走出來嗎?當時焦點之一的「東大嶼都會計劃」,政府當然仍然在進行,發展局早前公佈擬將梅窩納入計劃,並有意取消車輛使用東涌道的限制等。綠色力量早前召開記者招待會,表示擔憂有關建議一旦落實,會加速大嶼山發展步伐,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發展和抗爭一樣,都要走出一條路來,有人有物資才好辦事。大嶼山的發展向來溫和緩慢,新機場帶來重大的變化:昔日的交通樞紐在南大嶼的梅窩,現在是北大嶼的東涌,主要依賴港鐵東涌綫、北大嶼山公路及青馬大橋來往市區。除了嶼巴和的士以外,所有車輛需申請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才可在大嶼山行駛,就是為了保護這裏的自然景色。大嶼山七成土地均屬於郊野公園範圍,南部和西部如梅窩、大澳等,自古便是鄉郊和鄉鎮地區,梅窩更是研究大嶼山的人文歷史生態的最佳地方。

自然與人類共爭這片地,這塊美麗的薑花田在港數一數二,昔日是稻田。

單家驊指應思考要發展多少才夠,呼籲大家要為下一代着想。

梅窩有人提議重開銀礦洞,單家驊卻憂慮旅遊帶來的生態威脅。

蝴蝶也普查 梅窩成績最佳

每年透過香港蝴蝶網招募愛蝶之友作普查員,進行蝴蝶普查的地方說是九個,其實是籠統的稱呼,包括大嶼山梅窩、大嶼山䃟頭、粉嶺鹿頸、大埔烏蛟騰、大埔林村(社山及梧桐寨)、大埔元墩下、西貢深涌及榕樹澳、沙頭角、西貢白沙澳及荔枝莊。全港發現的蝴蝶總數逾二百六十種,今年共普查記錄到的一百五十八種,佔全港蝴蝶品種總數超過六成,當中以梅窩最多,共錄得一百零八種蝴蝶,包括十一種罕見、四種非常罕見(如首次於梅窩有紀錄的緯帶趾弄蝶和旖弄蝶)和一種還未有評級、今年四月才首次在港發現其成蟲的窄紋袖弄蝶。
首次踏足梅窩普查路線,滿心期待看到蝴蝶。然而秋日郊遊,遇「霞姨」比率極高,教人掃興,別誤會,說的是煙霞姨姨。天色灰濛濛,可幸怕冷的蝴蝶仍然活躍,走過荒野、民居、河溪,沿路「蝶蝶」不休。當年殖民政府放棄在大嶼山興建維多利亞城,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教授曾說過,大嶼山因地勢使然,一直是佛門清淨地,遠足郊遊等休閒活動是五十年代後的事,梅窩的銀礦灣和瀑布,以及連接東涌和梅窩的東梅古道,是昔日的旅遊熱點,近碼頭一帶已是小市鎮。

旖弄蝶,品種罕見,多數只在香港東北區出現。

首次在港發現的窄紋袖弄蝶,尚未評級。

穿梭植物間 尋覓豪宅產卵

單家驊說從地名典故,已可知梅窩林相之美。梅窩是谷地,相傳是因地形如五瓣梅花而得名,在南宋末年叫「梅葦」或「梅蔚」。梅窩五村包括涌口、鹿地塘、大地塘、白銀鄉和橫塘,包圍着中間一座逾六十米高的蝴蝶山,清代毛鴻賓的《廣東圖說》和王錫祺的《小方壺齊興地叢鈔》中也有記載,曾形容這個蝴蝶熱點林木鬱翳。老一輩村民已不多,蝴蝶山的命名早已無從考究,但是古人改名多望景生意,它的名字也極可能與蝴蝶數量有關。
蝴蝶山較少人踏足,但隱沒在山林裏的更樓卻與香港歷史扯上關係。話說二戰期間香港淪陷翌年,日軍曾進駐梅窩,梅窩居民於一九四○年興建數座更樓,用於防盜賊和抵禦日軍。現存的更樓包括位於蝴蝶山的蝴蝶山更樓、鹿地塘的曾氏更樓及涌口的袁氏大屋等。昔日梅窩家家種稻米和蔬菜,種植和生活都需要水源,梅窩就有條銀河,是梅窩裏最長的河流,流經大地塘村、鹿地塘村、銀礦瀑和銀礦洞等,貫穿之地地名都跟水有關。蝴蝶普查路線最高點是銀礦洞,可以遠眺茂林翠綠的蝴蝶山,目下仍是荒廢的農田景色,剛好擋着新建的豪華村屋,景色甚為怡人。
單家驊沿途說梅窩林相好,當前我終於看到,所指的是植被種類繁多,有多種蝴蝶喜愛的植物食料,蝴蝶自然多。梅窩最美的景色是荒廢的農田,橫塘村和大地塘村的薑花開得甚盛,花田面積在港數一數二,是隱秘景色,這天看到薑弄蝶和素雅灰蝶圍着薑花採蜜。單家驊說:「如看到蝴蝶在幼蟲食料植物間飛來飛去,牠多數是母蝶,準備挑『豪宅』產卵。」沿這條普查路線圍繞梅窩一周,穿村過田,蝴蝶就在路邊,很易看見,聽着這些蝴蝶冷知識,才發覺蝴蝶的世界是如此奇妙。

不合適的發展,盡見於梅窩的奧運徑。

60年代的梅窩以田野為主,景色純樸。

再說蝶戀花 農夫最憎蝶蟲

詞牌「蝶戀花」,說得沒錯,蝴蝶幼蟲多吃開花植物。蝴蝶和植物互惠互利,植物供給蝴蝶食物,而蝴蝶為植物傳播花粉,大家都在為繁衍生命為終身目標。單家驊說:「成蟲有吸管吸啜花蜜,幼蟲則以葉和花苞為主食,有些很嘴刁,終生只吃一種植物,寧餓死也不吃其他。母蝶又很聰明,會在幼蟲愛吃的植物上產卵,那麼幼蟲破蛹時便可開餐。」參考大量港、台書籍,幼蟲食物總數約有四百四十八種,不挑吃的每個品種基本都有二十種食物可吃。
蝴蝶幼蟲,農夫最討厭,怕牠們吃掉農作物,如東方菜粉蝶幼蟲便會吃白花菜科、十字花科和旱金蓮科植物。常說蝴蝶成蟲喜聞花香,但其實牠們沒有鼻子,「牠們頭部附近、觸角和前足,可發揮嗅覺功能。」蝴蝶觸角是最重要的觸覺和嗅覺器官,觸角上有數千個小孔吸收氣味訊息,最遠可嗅到一公里外的花香,也有說是三公里!人類嗅覺沒蝴蝶般靈敏,這天多種蝴蝶環繞着九里香吸花蜜,九里香香得發臭,我等凡人倒能嗅到。

鄉村式發展 人工建築勢增

遠眺銀礦灣,想起單家驊說:「政府提出興建人工島,估計梅窩是落腳點之一。」其實東涌填海還剩大量土地,再填海是否必須?根據政府九月頒佈的「梅窩邊緣分區計劃」大綱草圖,規劃區面積約為二百四十一公頃,東起蝴蝶山及梅窩市區,北達禾上凹山麓地帶,西接北大嶼郊野公園,南臨嶼南道及南大嶼郊野公園。共約十二公頃用地被劃為「鄉村式發展」區,涵蓋認可鄉村和附近可作鄉村擴展的土地,意味人工建築或越來越多,生態環境勢遭破壞。看來在人們拼命抗爭時,一群蝴蝶也正默默對抗命運。

化蝶之前愛摧花

成年蝴蝶有吸管吸啜花蜜,幼蟲們則吃葉和花苞為主。誰想到這些出沒於香港的美艷蝴蝶,幼時原來是摧花手?

黑脈蛺蝶

科目:
蛺蝶科

特徵:
黑色花紋,初春色澤較淡。

食物:朴樹

角翅弄蝶

科目:
弄蝶科

特徵:
像飛蛾,後翅有三條白色橫線,翅脈披白毛。

食物:破布葉

素雅灰蝶

科目:
灰蝶科

特徵:
體積迷你,只有約一元硬幣般大,金屬藍色很搶眼。

薑弄蝶

科目:
弄蝶科

特徵:
身上有明顯大白紋。

食物:薑花

紅珠鳳蝶

科目:
鳳蝶科

特徵:翅膀邊有紅色斑點。

食物:印度馬兜鈴

燕鳳蝶

科目:
鳳蝶科

特徵:
如蜻蜓般飛行,翅尾比身軀長約兩倍,為中國二級保護動物。

食物:寬葉青藤

綠鳳蝶

科目:
鳳蝶科

特徵:
飛行速度極快,翅尾長,又稱「劍鳳蝶」。

食物:大花紫玉盤

蝴蝶冷知識

蝴蝶也有嘉年華

鳳園蝴蝶保育區是生態旅遊熱點,今年還以「斑蝶遷飛之旅」為主題,舉辦嘉年華,透過親子藝術工作坊和保育攤位,讓大人和小朋友一同認識蝴蝶世界。
蝴蝶嘉年華
日期:10月19日
導賞團費用:每人$30
http://www.fungyuen.org/bf2014.shtml

著名畫家鍾建新新作《青林翠羽蝶舞圖》,將於嘉年華中展出。

名字真關牛油事?

蝴蝶英文butterfly的出處有多個說法,有說蝴蝶轉季時,英國人看到黃粉蝶像一團牛油在飛,故結合"butter(牛油)"和"fly(飛)"二字而命名。

黃粉蝶,而我怎也想像不到轉季時一團牛油在飛。

蝴蝶的長途機

帝王蝶是唯一能超長距定期遷徙的蝴蝶,為躲避加拿大和北美冬季,數以百萬計帝王蝶每年都會長途旅行。帝王蝶只有四個月壽命,到遷徙時會自動延長多五個月,其間會沿路停留繁殖和死亡,是個接力賽。

世界自然基金會圖片

蝴蝶谷變狗公園

香港蝴蝶錄得共約260種,雖然沒有「蝴蝶王國」台灣逾400種那麼多,但也可稱「亞洲蝴蝶天堂」。香港有多個蝴蝶熱點,但隨着城市發展和時間消逝,跟蝴蝶相關地名已無從考究,有些以蝶命名之地更因城市化而已變成休憩景點。荔枝角的蝴蝶谷70年前是全港最多蝴蝶之地,亦是人們採集蝴蝶標本的熱點。
昔日位於蝴蝶谷道的蝴蝶谷新村,因旁邊的荔枝角平房區要清拆,村民怕治安和交通配套變差而主動要求拆村,原址於今年已改建為7,000平方米的寵物公園,見狗多過見蝴蝶。再數到屯門蝴蝶邨,其實從來不是蝴蝶熱點,屯門小冷水倒是全港最大的斑蝶越冬地。蝴蝶邨附近還有個蝴蝶灣沙灘,灘形似蝴蝶,是屯門第二長的沙灘,周末到此燒烤郊遊,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荔枝角蝴蝶谷

屯門蝴蝶邨

香港蝴蝶網  http://www.shell-greenpow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