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消委會調查揭發超市以賤招欺騙消費者,近六成超市購物有價格差異問題,有5%標明減價的貨品,被收取高於價錢牌的價格,最多貴九成。而超市價錢牌常用「刪除價格」方式,令人以為貨品減價,但其實劃過的較高價格只是先加後減甚至只是虛假價格,消委會已將調查轉交海關,追查超市有否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記者:麥志榮 呂麗嬋
消委會今年6月至7月期間,於五間超市購買共252項標明屬減價的貨品,交易共21次,其中近六成,共12次交易出現價格差異的問題。當中涉及18項貨品,在收銀處付款後,發現所收價格與價錢牌不符。12項收貴了4.2%至高達90%不等,多收金額由0.4元至9.1元。有六項屬少收1元至9元,幅度為 5.6%至50.3%。
消委會副主席梁光漢及總幹事黃鳳嫺表示,雖然大部份價格差異屬多收,但無足夠證據顯示超市是蓄意欺騙,因為超市可自辯稱正在更改售價,趕不及修改價錢牌。消委會調查員每次交易後當場檢查收據,發現價格不符立即追討,各超市職員都即時退款及從貨架上取下價錢牌。所以消委會呼籲市民購物當場檢查收據,因為若事後才追討,價錢牌可能已更改令證據消失。消委會亦建議超市日後將貨品價格上調時,應先改價錢牌,然後才改收銀系統。
「刪除價格」標示或違商品例
消委會又發現超市貨架價錢牌經常用「刪除價格」方式展示,即以線劃去一個較高價格,並展示一個較低價格,令人以為是減價促銷。但消委會於7月份,觀察了三間超市共12款貨品,發現刪除價格根本並非原價,而只是所謂標準價格,各超市都無清楚交代標準價格的定義。其中一間超市,在一個月內從未以刪除價格銷售12項貨品,顯示刪除價格只是先加後減,甚至只是虛假價格。調查同時發現,一些「特價」貨品的減價幅度其實輕微,只有0.1%。其中有超市的一款曲奇餅,刪除價格73元,新售價72.9元,只減了1角。
海關發言人表示,商品價格及折扣的計算方式受商品說明條例監管,收到消委會轉介後已派員跟進事件,若調查發現有人違反法例,會作出檢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