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雋穎報道】若不是雨傘革命,許多香港人不會細味我城。年輕人第一次的露營經驗,竟在夏慤道發生。忙碌的金融人,也難得在上班前漫步金鐘。葡萄牙插畫家Luis Simoes說,期待已久的溫暖感,終在佔領區感受到。不管運動最終如何,香港人確是不同了。
插畫家Luis今年35歲,前年毅然辭掉做了10年的3D動畫設計師工作,踏上環球之旅,以速寫記錄見聞,目標是五年遊遍五大洲。Luis今年一月來港,原本只打算留下兩周,卻因辦展覽,一留就是九個月,是他停留最長的一站。
「如有民主,這城幾乎完美」
佔領運動更是意料之外,「我會說是美麗的偶遇吧,因看到不一樣的香港」。9.28當日,他如常乘地鐵回住處,豈料列車跳過金鐘站,回家看到催淚彈四散,才知佔領運動發生。翌日,他決定走到佔領區,第一站先到銅鑼灣。
「那情景令我驚嘆!人們終於不是只忙着賺錢」。沒想過作為商業區的銅鑼灣,人們竟會靠得如此近。佔領區內氣氛雖然緊張,但人們卻互相幫忙,有人傳遞食物與飲料,也有人收集垃圾,「我一直想在這城市尋找的溫暖感,終於在佔領區感受到」。
他以墨水筆在速記本上,以速寫畫下難忘的一幕。再過一天,他到了旺角,「朋友都勸我別去旺角,說那是個瘋狂的地方,但我還是去了」。他見證着衝突場面,有人打架,也有人舉高雙手,記者蜂擁上前拍照,警察也趕至控制場面。歷時五分鐘的場景,他在心中綜合消化,至風波稍息,即利落以速寫畫下來。
Luis聽不懂中文,但群眾「拉人」的叫囂聲已印在腦海中,向記者模仿起來。他認為,旺角是個很豐富的地方,「任何人都會出現」。
至於金鐘,Luis最難忘某日清晨,佔領者慢慢醒來,人們互相問好,面上都帶着微笑。在葡萄牙,人們都慣於與朋友聚首,買來飲料與食物,就坐在廣場地上聊天。港人卻太習慣使用電話,「好像沒了WhatsApp、wechat或facebook,人們就沒法與人溝通一樣」。
他認為,不管這次雨傘革命成果如何,香港人已不一樣了。他期望港人變得更獨立,不須事事循規蹈矩,要多點冒險,「人們需要不同文化,盡量去發揮熱情。當然,如果有民主,這城幾乎是完美。」
另外,40歲的意大利自由畫家Francesco Lietti這一年來到香港,適逢公民抗命,連日在銅鑼灣畫油畫,更邀請集會人士自由地在畫中寫出自己的心聲,希望港人畫出心思後,可以認識自己社會。
他說:「街頭應該討論,應該有對話的空間,這幾天,朋友叫我到旺角畫,我便來了。」他希望將拍賣作品得來的金錢,捐給抗爭的學生。
畫家Luis部份作品
【金鐘 學生累極】
10月5日,累極的學生抱着背包,倒頭睡在馬路上,背景是剛到金鐘不久的雨傘巨人,被放在通往添馬公園的天橋下。橋上又掛着寫有「公民提名 必不可少」的布條。Luis認為,累極的學生、雨傘巨人與布條,都很能代表這次雨傘運動。不懂中文的他,也一筆一畫地照着畫,忠實記錄情景。
【旺角 鬧事爭執】
10月5日,Luis笑言,有朋友曾警告他別到旺角,因那是「瘋狂的地方」,但他還是去了。整幅作品是5分鐘內的情景,先有人鬧事,然後記者、警察紛紛趕到,人們舉高雙手以示無意攻擊。他把5分鐘內發生的事,在腦海中綜合成一個情景,待現場氣氛稍為緩和,就在原地速寫下來。
【銅鑼灣 互相幫助】
9月29日,警方施放催淚彈驅趕示威者的翌日,Luis到銅鑼灣走了一趟。那時候的情景令他十分驚訝,他從沒想過銅鑼灣的馬路上竟然會聚集那麼多人。當時,他能充份感受到當中的緊張氣氛,但是,現場的人都面帶微笑,眾人互相幫助,例如有人四處收集垃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