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下乜嘢時勢,仲嚟聽人講笑!」黃子華在《唔黐線唔正常》甫開場說了這句話。我聽罷面有難色,因為我半年前撲得首晚門票,佔領期間也謹記日子,希望安全入座。
當晚完show,就已有人將子華棟篤笑劇本,如口述歷史紀錄般斬件上載;翌日最為媒介談論的,就是頭十五分鐘涉及佔領運動的內容。
有說子華大膽,先以婆媳關係論及中港矛盾,再笑言特首夫人「倒抽涼氣」與葉劉淑儀指學生「不是省油的燈」之說,都像武俠小說內的古墓派,然後諷刺特首不會說和氣的話。這一段,子華完結在遇上不丹大臣的經歷,說不丹有國民快樂指數,而人民也愛護國王,所以接受他有四個老婆,開枝散葉──話鋒一轉,就是笑梁振英「最大問題係,冇四個老婆!」
笑話精彩,然而問題是,子華其實是在嘲笑甚麼?而觀眾又為了甚麼爆笑?
其實子華要笑的,是政治人物的表現──當然也讚賞佔領學生與市民的理性與和平,更指香港生出了比擋坦克還厲害的「催(淚彈之)神」。那全都是相對人的行為,而非涉及政治爭論與佔領解釋,而這些其實都不必然難於變為笑話;不過相對於政府高層的拙劣表現,後者自然更能成為笑柄,而以子華的說話風格,隨便一言半語都可惹人捧腹!更何況,嘲諷政治中人的大是大非,無論觀眾立場是左是右,都必然點頭認同,子華自然安全得分。
相對以前的子華,其實更大膽於深入淺出,直插政權。比如1997年的《秋前算帳》,他就以「徘徊在(中英)殖民」之間,說香港無論如何都位處弱勢;1994年的《末世財神》,他更以「東方不敗」形容中央要以臨時立法會在香港「另起爐灶」。例子說不完,都不是輕巧笑話,但必然比喻反斗,直入政局。近年子華多被指淡化政治,然佔領運動凌厲,他稍稍以愚民政客發揮,觀眾當然驚喜,但已不是廿年前的深入透徹。
那觀眾為此十五分鐘爆笑,除卻驚喜,還有甚麼?是厭倦與恐懼──無論你是支持抑或反對佔領,都已為漸行漸遠的,被混淆抹黑的,與家人朋友對立的……種種有關佔領運動的一切,被磨得洩氣甚至麻木,而想簡單收場,更想隨便爆笑。收場的話,就是正中權力圈套;爆笑的話,也隨時掩蓋了嚴肅討論。這亦解釋了為何不少人出來責怪佔領阻路,叫嚷清場,以求消除短痛,而寧願對不民主現況的久病視而不見。
子華沒有錯,因為棟篤笑本就是弱勢者回應社會不公的表演形式與精神,而諷刺高官愚昧言行,無論深淺,自有價值。不過觀眾爆笑之後,最好還是要知道,看子華,是緩衝,而不是停止──否則,這個show不叫《唔黐線唔正常》,而是《唔爆笑唔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