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某夜,特別疲倦,跟朋友說,今天不出去了,打算重看「Shawshank Redemption」。
好少翻看電影,Shawshank是例外。十年多看了五次,大約每兩年一次。電影改編自Stephen King的短篇,1994年上畫,票房慘淡,成本也收不回,大概同個難明的戲名有關,但之後靠口碑,長期高踞租帶租碟排行榜,成為神話。
依賴高牆最恐怖
故事從年輕銀行高層Dufresne被誤判殺人開始,描述他怎樣適應監獄生活,然後憑向獄吏提供理財服務而站穩陣腳,又以一己之力建立監獄內的圖書館,幫其他犯人考文憑,同時部署復仇大計等等。單以篇幅計,Dufresne是故事主角。
但如故事中轉變最多的才是主角,Dufresne就不似主角,他最終逃出生天及揭發了獄長的惡行,其實無甚懸念。他的神秘樂觀,他的積極爭取,他的常存希望從頭到尾,始終如一,就算中間屢遇挫折,就算導演施小計引起懸念,回頭看,其實Dufresne從無變過。
哪誰是主角?片名「Shawshank Redemption」裏的是誰的救贖?Dufresne逃出生天,是高潮,但過後還有結尾,而結尾是屬於旁白的Red。懸念在於,這位Dufresne獄中好友的結局,會是怎樣?坐了幾十年監的Red,曾多次好心警告Dufresne,「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也曾有感而發,「These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故事提供兩個可能,第一個,是如坐了50年的老囚Brooks,徹底被institutionalized,放監出來不久,就吊頸自盡。第二個可能,是放監出來之後,找回對自由的嚮往,去找逃了去墨西哥太平洋小島過餘生的Dufresne,一齊get busy living。來到結局,這救贖其實是誰的救贖,邊個是故事主角,就好明顯了。
不少人好奇,一向擅寫驚慄小說的Stephen King,竟然會寫出全無傳統驚嚇元素的Shawshank,答案好簡單:失去希望,依賴高牆,就是最大的恐怖。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