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方集:如何靠蘋果賺錢? - 張宗永

圓方集:如何靠蘋果賺錢? - 張宗永

選擇包括:(1)轉行街邊小販賣水果;(2)炒賣iPhone6;(3)買壹傳媒股票(282);(4)買蘋果電腦股票(AAPL US);(5)像美國的對沖基金,發掘蘋果的衍生股票。經過我仔細分析,(1)很少人願意;(2)一個月前可能做到,現在可能要倒貼;(3)因為我拿了黎先生的稿費,要避嫌,不好說;(4)美國股市近日走勢轉弱,加上蘋果股價因為市場憧憬iPhone 6熱賣,過去六個月已經升了很多,現階段實在不敢向讀者推介。這裏可以談的是,對沖基金如何在蘋果推出新產品時發掘投資機會。

拆解iPhone 投資商機無限

蘋果每一次推出新產品都備受市場矚目,除了用家之外,很多基金經理都會仔細分析新產品的配件及其供應商。原因是如新手機熱賣,它的上游零部件供應商肯定受惠,基金經理希望在市場仍未捕捉到消息前,捷足先登購入這些公司的股票。以iPhone3的組件圖為例(可瀏覽 http://starter-electronics.blogspot.hk/2012/05/iphone-3gs-full-schematic-and.html),當中可看到手掌般大小的蘋果手機,裏面有很多不同的配件,相關的公司數目近百計。

科技創業明星 與banker類同

蘋果花了兩年才推出iPhone 6,反應熱烈,但不少分析員覺得主要支持者仍是原來的蘋果用家,真正從Android平台轉過來並不多,估計蘋果在市場佔有率不會在iPhone 6推出後躍升。iPhone 6出台後,蘋果股價只是微升沒有暴漲。我對智能手機一直很抗拒。但對蘋果這企業和已去世的喬布斯,卻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這些科技創業明星其實像我很多的投行同事,都是A型性格──好競爭,幹起事來take no prisoner,金融風暴之後投資銀行家受人唾罵,大家認為這批人是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持平地看,我覺得這是制度問題,將這類人放在一個追逐短期利潤的報酬制度下,他們便會在合法情況下將底線推到最盡。換一個環境,將這類人放在高科技公司,他們可能變身成為創業奇才。
香港人很多時把商業成功和成功劃上等號,但如讀者讀過喬布斯、畢菲特等人的傳記,都會明白這些商界明星私底下都有怪癖,算不上是可親的。上天是公平的,所謂的天才,不過是0.05%的養分從一腦細胞區搬往另一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實在不用為自己不是(那位)李嘉誠而感遺憾。
作家林沛理說:「智能手機像毒品,麻木我們的思想,令我們變得瑣碎、庸俗且欠缺思維力。」我很多朋友是智能手機迷,每次聚會都拿新的gadget來比拼,令我感覺自己像穴居人,我反問他們:「智能手機是否令你們活得更開心?」他們都答不上,說會google一下!
後記︰這篇原本是「圓方集」在《蘋果》登台首篇稿,很辛苦度了一條爛pun,但因佔中啟動,唯有讓民族大義先行,賺錢搞笑排後。叫「圓方集」事緣多年前我參加一個銀行高管培訓,班上主持人要每位參加者用一幅圖去代表他的管理哲學,我畫了一幅很簡單的圖:一個正方形,外面包了一個圓圈,外圓內方。我希望做到對外處事盡量沒有稜角,與人為善,但內裏卻懂得堅持原則。年來我看到有些人話說得一本正經,看上去道貌岸然,做人卻是毫無原則,典型的外方內圓,但在江湖倒混得一口不錯的飯。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