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遊倫敦,無論多忙都必定抽時間光顧書店,今次誠心找的只得企鵝剛出的英譯《半生緣》,其餘統統是撞手神的意外收穫。停在書架M部不外期盼瑪莉麥卡堤舊作會再版,可惜事與願違,順眼望望有沒有莫迪亞諾,不出所料一本也不見──直到數天前,他在英文閱讀界仍然養在深閨人未識,那五六本爬不上流行榜的英譯小說即使尚未絕版,存貨亦肯定壓在倉底。九十年代初我買過他的《蜜月》,翻兩翻不知道塞到什麼地方去了,似乎用了一幅印象派點點系的油畫做封面,輕飄飄的顏色膚淺一如迪士尼,辜負了作者的九轉迴腸。
熟悉新浪潮的影迷應該記得暢泳銀幕的導演,除了伊力盧馬還有路易馬盧,當年健筆如飛的香港影評人大概很容易鬧指盧為馬的笑話,就算原稿兩個字的次序寫得一清二楚,排字房的工友一不小心也會顛倒先後。馬盧一九七四年拍過一部大獲好評的《Lacombe Lucien》,曾經代表國家出征奧斯卡,聯合編劇正是新鮮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意頭腦靈活的巴黎二輪影院節目策劃,恐怕很快就會推出重映,作為錦上添花的賀禮。我當年在三藩市看的時候,完全不熟悉二戰期間法國抗暴地下黨員和維希政府的鬥爭,鬼佬「滿洲國」搞到滿天神佛也不懂得熱鬧的奧妙,簡直對牛彈琴。印象最深的是處男下海的主角Pierre Blaise,十九歲卜卜脆,嬰兒面孔紅衛兵心腸,童真慘遭大時代吞噬,把納粹vs猶太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演得血肉模糊。不幸翌年車禍逝世,短短一生只拍過三部戲,和占士甸命運的相似教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