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單料銅煲

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單料銅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碗魚粥,除了魚要新鮮,銅煲也是關鍵。歇後語有云:單料銅煲,一滾就熟,二者配合得天衣無縫。銅煲傳熱快,執料、爆香、生滾,火光熊熊,轉眼就滾。昔日,銅器伴我們走向文明,如今卻被廉價易製的不銹鋼擠出市場,變成過時產物。然而,落在煲粥師傅手上,仍舊如魚得水發光發熱,煮出鮮甜味道。
記者:何嘉茵
攝影:劉永發

三呎火龍 爆香魚粥

一開火,火舌比人還要高,阿姐煲粥時既要掌握火候,亦要身手靈活,才不會煲燶粥。

灶頭的四個火爐,列着銅煲陣,黃銅煲身、紅銅煲底。快將滿溢的粥水,澎湃得像發瘋似的。另一邊廂,銅煲內的魚腩噼嚦啪嘞,爆得正香,突如其來冒出一道足有三呎高的火龍,噴出猶如大牌檔的鑊氣,在不足50呎的開放式廚房特別搶眼。她像往日一樣,全副武裝上陣,雙手戴着膠手套及手袖,一開爐,立即大汗叠細汗,卻又滋油淡定,像指揮家般不斷調動銅煲的位置。「呢個位唔係個個都企到㗎!」新興棧食家的老闆娘王彩雲如是說。店內還有兩位阿姐執掌灶頭,眼見同樣功架十足。
採訪正值下午茶時間,柯打聲不絕於耳。這裏沒有落單寫紙制度,全部都是阿姐用口「轉述」,有些熟客甚至逕自走近廚房落單,除了記性要好,還要眼明手快,基本上要同時煮四煲粥才能應付客量。「銅煲傳熱快,一分神,好容易煲燶粥,最好啱啱熟就撈起,唔係魚肉好易老,一人睇一個煲都很難,何況同時四個?」說罷,她將魚腩放入銅煲,咋的一聲,白煙四起。一輪火光,便把爆香的魚肉放入粥內生滾,再上桌,整個過程不消數分鐘。

一滾即熟 天作之合

多年來,這裏只賣魚粥,一條鯇魚由頭到尾任君選擇,由魚雲、魚嘴、魚鬚食到魚骹、魚腩、魚肚、魚尾。每日來貨三次,嚴選出三四斤重的鯇魚,保證新鮮。從一而終,賣了過半世紀。主角除了魚,還有銅煲,自開店以來已是老字號陸炳記銅器的老顧客。所用的銅煲只以單薄的銅片做成,一滾即熟,行內又稱「單料銅煲」。仔細看,煲身凹陷變形,有被熏黑的痕迹,像飽經歷煉的戰士般。「他們的銅煲全由人手製做,每個要幾百元,一點也不便宜,銅煲底薄易穿,一年半載便會報銷,有時都好肉痛。」成本貴,打理亦麻煩。「一用猛火燒,好容易燒焦,煲完一兩轉便要替換,有時洗唔切,所以至少要成廿個銅煲坐鎮。」
缺點雖多,卻自有可取處,原因是銅煲和魚粥乃是天作之合。銅器煮粥一燒就滾,不會灼得過熟而令魚身變老,保持嫩滑。「曾有行家叫我轉用不銹鋼或銻煲,慳錢嘛!但煲出來的根本不是那回事,粥冇魚味,又唔夠香,冇辦法,幾貴都要用。」粥也煲得綿滑,每日凌晨3點開始熬製,採用泰國香米,加入豬骨、瑤柱、麥皮、皮蛋,增加口感,熬足三個多小時。平日熬兩轉,天冷時更要熬三轉。成擔心機,都是為了煮好碗粥。

店內銅煲約有廿個,用兩轉便要清洗,所以特別容易磨損,約一年多便報銷要替換。

熱賣之選
魚腩粥,魚腩大大件足有五六嚿,份量足,啖啖肉,是最好賣的部位之一。$35

熟客最愛

魚骹粥,每呷一口都吃到魚的鮮甜味,魚骹少肉爽滑,每條魚只有兩件,只有熟客才識點。$35

爽滑魚皮

要先經過起片、醃皮、拖水等步驟,爽口得很,盡顯物盡其用的智慧。

稀有魚鬚

每條魚只有兩條,所以特別珍貴,肉質非常嫩滑。

惹味魚卜
薑葱魚卜。將魚卜放入銅煲爆香,薑的辛香、魚的脂香及酒的芳香撲面襲來。$65

老闆娘王彩雲「一眼關四」,非常專業。

新興棧食家
佐敦寧波街23號

順德銅盆雞 鮮香撲鼻

順德有道名菜叫「銅盆雞」,起源眾說紛紜,據說以前大戶人家愛用銅器盛物,因此便以銅盆盛雞宴客,體面之餘,又能縮短蒸煮時間,保留原味。這道順德名菜可在迎月小菜館找到,店內用的是黃銅銅盆,硬度較高,也較耐用。把兩斤半重的三黃雞起骨,再切細件放在銅盆,加入紅棗冬菜來蒸,鮮香四溢。「坊間蒸雞會用瓦煲或不銹鋼碟,用銅盆則可讓雞件均勻受熱,香味更為持久。但缺點是太過易熟,熱力亦較分散,所以一蒸完便要立刻上碟。」老闆杜忠華說。

銅盆雞,原隻鮮雞起骨,再切細件,加入紅棗冬菜來蒸,更加入味,一道懷舊的順德菜,半隻$98。

銅盆由黃銅打造,夠晒耐用。

迎月小菜館
深水埗青山道84號新明閣地下5-6號舖

那些年 打銅嘈到拆天

「噹、噹、噹」,一間昏暗古舊、外觀像五金舖的老店,傳出清脆的金屬敲打聲,中間夾雜粵劇歌聲,彷彿回到黑白電影的時代。一個身穿白背心、額頭冒着豆大汗珠的老者,坐在矮凳上,拿着鐵鎚專注地在銅器上敲打出粗糙的圓印。工具散滿一地,有點凌亂,其餘兩個老者則忙着組合、打磨,三人各有自己的地盤,河水不犯井水。「每個人的手勢都唔同,所以我們都是獨立做,一件銅器至少要花一兩日時間,稍為複雜的,便要數日,甚至一個星期。」老闆陸樹才說。他和弟弟陸強才同樣七十多歲,和店內僅餘的老師傅,三人合力撐起這間老店。

葉輝是店內唯一的師傅,12歲入行,大半生都在打銅舖度過,每日坐在門口矮凳上,專注地打銅。

陸樹才(右)及陸強才兩兄弟。

淺身的黃銅豆腐鏟,傳統豆腐店會用來舀豆腐水,約售$1,000。

自家用銅水煲,又稱灶尾煲,超過半世紀,一直沿用至今從未補過,非常耐用。

水煲面盆痰罐 生意滔滔

店內很多有趣事物,打銅工具、廚房的銅水煲,件件都是古董。「這個襟手鑽乃用來雕刻花紋,是件青銅器,全手動,以前麻雀舖都會用來雕麻雀,現在有電鑽就方便好多,我們都好耐冇用過啦!」老店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開業,由炮台街的老鋪一直做到現址,已有近百年歷史。五、六十年前,生活總離不開銅器,平日會用俗稱「死人頭」的銅水煲煮食;嫁女時會買銅面盆嫁妝,寓意「銅」諧到老;大戶人家則用銅製痰罐、水煲。「自己讀書唔多,做銅器都算有門手藝,學師至少要兩三年。以前邊有現在咁多選擇,每件都由人手打造,做都做唔切,十個師傅一齊打,嘈到拆天。」那時他們甚至製作電視劇的道具,見證了打銅業最光輝的年代。
直至八十年代,隨着塑膠及不銹鋼等材料出現,銅器漸漸沒落,打銅舖有執笠的、也有轉型的。「跟爸爸做了幾十年,好難轉行,求其維持到生活已經好滿足,後生一代冇人入行,人手打銅好快會失傳了。」他語帶欷歔地說。看着師傅打銅煲,由整形、燒製、組合、打磨等,一雙粗糙的手卻靈活得很,傾注的除了工夫,還有時間及精神。「現在最多人訂銅器作擺設,都是裝飾為主,不過最好賣的仍是粥店的銅煲,用來煲粥最有化學作用。」約700元一個的銅煲,一般多久便要替換?他哈哈大笑說:「那就視乎佢有幾好生意啦!」

打銅工具

襟手鑽,電鑽的手動版本,以前會用來雕刻花紋,現已退役。

槌子,需要用上大細及形狀不同的槌子,以人手逐下逐下將銅片變成不同形狀。

銅器之霸

陸樹才十幾歲入行,銅盆、銅水壺、銅火鍋、銅水缸……就連銅鏡都打過,熟能生巧,幾乎沒有銅器難倒他,甚至只是提供圖則訂做,也可分毫不差。打銅打了過半世紀,哪個銅器難度最高?他想了一想說:「銅水煲算是較複雜,但平日做得多所以也不算難,其實每個銅器花的工夫都差不多,分別的只有時間。像放置在涼茶舖的大爐鼎,體積大,又要雕花,至少要用上一個月時間。」

油麻地恭和堂的大爐鼎也是出自陸炳記的。

陸炳記銅器
九龍油麻地咸美頓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