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家駒離開的一刻,《海闊天空》便留下來了。
《海闊天空》變成香港人的「港歌」。
「六四七一反國教保東北」人人在唱,雨傘運動更是每晚必唱。
抗爭者有着同一個信念,也望着同一個天空。
同時間,《獅子山下》慢慢下山了。
那一年,梁錦松在立法會用《獅子山下》歌詞作財政預算案的結語:「放開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
當時,香港掀起「獅子山下」熱潮。
但今天,誰還唱《獅》?這不是純粹音樂潮流的來去,而是香港人的思想信念,已經完全不同了。
《獅》的歌詞,鼓勵香港人「艱辛努力」,寫下香江名句;但今天大家發現,無論如何「艱辛努力」,都寫不出甚麼名句,有的只有絕句。
更重要的是,《獅》勸大家要「放開彼此心中矛盾」,有矛盾先不要處理,放在一旁;但今天的香港人發現,如果「矛盾」只是「放開」而不處理,我們的「理想」是無法一起追的。
地產霸權帶來「高地價高租金」的矛盾,如果你不解決,小商戶生存的理想,是無法去追的!
又例如普選和篩選的矛盾,怎可能「放開」不解決,而一起追理想?民主派和建制派的「理想」根本就不同!
香港人進入不認命的年代,「矛盾」只能勇敢面對而不可能再「放開」迴避。
在抗命的路途,風吹雨打,也就有了「多少次,迎着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的感慨。
看見那些討好中共而變色的嘴臉,你懷疑還有幾個「同舟人誓相隨」,於是我們只能冷笑一聲:「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