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蒂亞爾希半生為印度兒童權益奮鬥,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除了表示欣喜,仍不忘為兒童發聲,認為這項榮譽是屬於「所有仍飽受奴役、抵押勞工及人口販賣之苦的兒童」。
組織非暴力不合作抗爭
他又感謝諾貝爾委員會體認到「數以百萬計兒童活在中世紀的苦況」,尊重他們「從未被聽見的聲音」;並向過去30年支持他為兒童維權的人致謝,稱獎項歸功「令民主充滿生氣和活力的印度人,讓我得以持續抗爭」。此外,他公開邀請與他共享和平獎的少女馬拉拉,與他合作推動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結束邊界糾紛,「為我們的次大陸締造和平」。
60歲的薩蒂亞爾希生於印度毗底沙(Vidisha),是印度著名的兒童人權運動家,自1980年代起放棄電子工程師工作,創立「拯救童年運動」組織,全力推動取締童奴及剝削童工。他繼承了聖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抗爭的精神,多次組織及參與和平示威行動,向地毯廠等製造業施壓,至今已幫助約8萬童奴重獲自由,讓他們重新接受教育及恢復正常生活。
過去一直行事低調的他,獲獎後Twitter的跟隨者在短短90分鐘內,由不足200人暴升至超過4,500人,網上有關他的報道如雨後春筍,個人網站更因流量負荷過重而一度暫停運作。他表示:「獲得這個獎後,我感到世人將更加關注兒童問題。」
法新社/德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