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石頭記

香港石頭記

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名字架勢,曾經連牛頭角順嫂都來過湊熱鬧。最近有報道到訪遊客數字下跌10%(2013年與2011年比較),明年的首次中期評核,將是個考驗,有除名之危。個人向來信奉放任自然,任其荒涼越可守護大自然,除名簡直是喜訊,我深知這個想法該打!

導賞團的事導賞解決,以下三個導賞員,都有份編寫香港石頭記,故事裏有雄奇的岩石地貌,也有昔日香港採礦史,娓娓動聽。

記者:邵 超

攝影:潘志恆、梁志永

西貢 第一代地質公園導賞員:西貢火山岩園區最壯麗

「旅行家」創辦人李以強指出糧船灣景區的六角柱岩石群是世界第一,覆蓋範圍超過100平方公里,岩石露出的高度超過100米,直徑達3米,而且是酸性六角岩柱,有別於世界各地深灰色的玄武岩。

在地質公園成立以前,只知西貢萬宜水庫一帶的六角柱岩石群壯麗得教人倒抽一口涼氣,自爭取地質公園之名,才知它並非浪得「世界」虛名,一齊重溫你所不知道的世界級景觀真貌。地質公園可分為國家級及世界級。全球有100個世界地質公園,香港佔一席位。2009年成為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網絡成員。2011年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誕生,總面積150平方公里。分為西貢火山岩和新界東北沉積岩兩個園區。火山岩園區包括糧船灣、橋咀洲、果洲群島和甕缸群島四個景區。沉積岩園區包括東平洲、印洲塘、赤門和赤洲-黃竹角咀四個景區。
不要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破壞自然的人豈止富豪,行山友、遊客其實是五十步笑百步,年少無知,也曾取走菊花石、粉紅石留念。這天跟「旅行家」創辦人李以強(Charles)以最原始的方法欣賞糧船灣景區──行山,可以近距離觀賞萬宜水庫東壩以外的壯麗石景。在東壩那搶眼的藍色紀念碑下車,只聽到風聲,是種幸福。本身是行山專家的Charles,同時是第一代香港認可地質公園導賞員,擁有逾10年生態教學、導賞經驗,現在是半退休狀態,閒時帶小女兒行山。「對新界東北有情意結,那裏有獨特的岩石地貌,也可以穿村過村,認識香港客家文化。但數景色壯麗,『香港人的後花園』西貢連綿的海岸,地位無可取代。」
糧船灣景區最易達的便是位於萬宜水庫東壩的萬宜地質步道,這個香港最大的水庫,景色本已可觀,難得可以沿着鋪設整齊的限制車道,近距離觀賞巨大的六角柱石,當中最著名的是獨特的S形岩柱群,約於一億四千萬年前,熾熱的火山物質在冷凝過程中收縮形成石柱,而尚未完全冷卻凝固的石柱受到地殼移動影響而變形。

花山海岸是羅漢松分佈最廣的地區之一,可惜盜樹者把老樹都挖走了。

在花山上會看到相傳是燈塔基座的遺址。

山路本應保留原貌,東壩上的水泥石級與大自然有點格格不入,但方便。

岬角六角岩柱 壯觀萬柱海岸

由於這裏易達,假日是個災難,一車車旅遊巴駛至,以百計遊客花數十元於假日參加某些「導賞團」,除了喧鬧便找不到任何尊重大自然的聲音,領隊終究不是認可地質導賞員。識遊的,上山避靜去。水庫連接着一座花山,一起步先走水泥石級,「花山是具挑戰性的山路,以前是人多了,便有了路;這條石級可算是地質公園最受歡迎的人工設施。」花山海岸指的是萬宜東壩破邊洲至白腊的一段海岸線,海岸線長期受東南海浪沖蝕,形成海蝕洞、海溝、岬角等奇景,穿過茂密的草叢,繞到一高位,右望當風位岩柱向海邊傾斜、坍塌,另一邊岬角則是保留完好的一條條筆直的六角岩柱,最壯觀的要數半圓形的破邊洲和萬柱海岸。秋日風大,帽子翻開,身軀也有點搖搖欲墜,畏高者不宜。眼睛被六角岩柱弄得目不暇給,Charles指着身後的花山,「整座花山都是億年火成岩,只是表面鋪滿植被。」植被茂密,鏟林而過時,小腿被刮出白花花的刮痕,又要防備藤蔓絆倒,但為美景便豁出去了。惟有這樣,才能放慢腳步細心觀察環境,跟自然平等地對話。

東壩S形岩柱面積廣闊,是最易理解的曲摺地貌。

破邊洲原與花山一體,因海浪長期侵蝕而分離,六角岩柱狀似管風琴。

查詢: http://www.hktraveler.com/

火山探知館 億年地質故事

從行山友搖身一變為地質導賞員的,還有曾繁康。西貢火山探知館於今年7月落成,「這個館兩三眼就看完了,但你就是聽我說足45分鐘。」曾繁康幾乎每天坐鎮這兒,向遊客講解西貢如何由火山爆發而成或帶團,「跟團就是想長知識,適當地加入詩詞和有趣形容詞會更吸引。」說的是億年的地質故事,曾繁康為地質導賞員的身份而自豪。如今專心說石頭故事,但五年前修讀生態導賞員課程所學的地質、植物昆蟲、文化歷史知識還未忘記。問他怕除名嗎?「本地客三分鐘熱度過去了,遊客數字跌是正常調整,倒是感覺政府向海外遊客宣傳少了,隔了這麼久才再建這座教育中心,但總好過只顧經濟效益忽略教育,興建無謂的人工設施破壞地貌景觀。」收了黃牌警告的張家界、廬山和黑龍江五大連池足以為鑑。

火山探知館以介紹西貢火山地貌的形成為主。

曾繁康讀課程時才首次踏足果洲群島,讚嘆香港地質公園是世界級。

地質公園其他園區點評

橋咀洲 多種火山岩

於一億四千三百萬年前形成,結合多種火山岩,一條天然沙堤把橋咀洲與附近名為橋頭的小島連接起來,這種海岸地貌稱為連島沙洲。

東平洲 海蝕更樓石

著名景點有圖中的更樓石海蝕地貌。它以約於五千五百萬年前形成的薄層狀粉砂岩為主,本貌是海蝕拱,但拱位坍塌後遺下兩座岩柱。

印洲塘 小桂林沉積岩

有「小桂林」之稱,新娘潭也屬於此景區內,這裏的岩石以約於一億至一億三千萬年前形成的沉積岩為主。

甕缸群島 管狀岩柱

香港著名潛水熱點之一,景區裏的橫洲,海岸形態優美,地質為火山岩,佈滿巧奪天工的管狀岩柱與海蝕洞。

赤洲 褐紅色岩

全島的沉積岩地貌,大部份岩石是約於七千萬年前形成,因含豐富的鐵氧化物,故粗粒砂岩和礫岩呈褐紅色。

果洲群島 六角形岩柱

分南北果洲兩島,北果洲主要由約於一億四千萬年前形成的酸性火山岩構成,其六角形岩柱直徑達兩米以上,海岸佈滿海蝕洞。

大磨刀 地質師:礦業曾養活部份香港人

石頭也能吸引年輕人。跟地球資源中心的朱晉德(Jackie)身處大磨刀攀談,飛機不時劃過,由最初的興奮,到習以為常。我們為這裏荒廢的石墨礦而來,全島只有沿岸黑漆的零碎石墨岩層和一個大草地。大磨刀原高67.8米,在興建赤鱲角機場時被削平,沙石被運往填海,時光飛逝,小島變成一個面積廣達十四萬平方米的大草原,人工建築只有天文台自動氣象站和直升機坪。「辦了針山鎢礦及大磨刀石墨團,原以為行山友中喜歡地質的人少,再收窄至喜歡礦石的人更少,誰知報名人數多得有waiting list。」說導賞團冷僻,Jackie讀書時也專挑冷門學系,畢業於港大地球科學系,再如他到英國進修海洋地質科學者更少,名片上寫着地質師,「數年前朋友都問我,畢業後的工作如何?」粥少僧也少,當年十三名畢業生全部入行,因工作是前期勘探關係,山中餐風飲露,最大得着是看過不同的石頭,無師自通外語,在哈薩克學俄語,在河南學了方言,這些奇異經歷也讓他今年獲選唯一一個往南極考察的香港人。香港地質之壯麗有目共睹,他卻鍾情於石頭裏的礦藏和背後的故事,「香港曾經有礦業,因為成本增加而結束,馬鞍山礦村的故事保留最完整,針山及大磨刀也確曾有過礦業,養活部份香港人。」

Jackie指出香港岩石地貌主要分沉積岩、變質岩和火成岩,但每塊石頭也有不同的故事。

大磨刀上的石英岩、變質砂岩及變質粉砂岩的不同層理間發現有石墨。

島上僅餘的人工建築便是氣象探測站和直升機坪。

就地取材石墨寫生

大磨刀的石墨出口英國製作核電反應堆的部份配件,1952年天寶礦業來採礦,其後易名五福,至1955年生產至少1,500噸石墨,八成運往美國,五六十年代全盛期達3,000至3,500噸,七十年代探至九十米深便因成本太高而停產,1973年牌照到期便正式結束了大磨刀礦業的故事,「大磨刀石礦場主要做出口,不像大麻石仍可在維多利亞城看得見,但當時工人大多是大嶼山一帶的居民,就有了與本土的聯繫。」當年一漁民發現大磨刀時,還誤以為石墨是黑炭,這天團友們拾來小石塊寫生,讓行程不再單向接收知識,「坊間太多地質導賞團,我們只能捨近取遠,導賞團加入生活化的環節會更有趣。」團友人數維持在三十多人之數,不用大聲公,大家聚在一起像討論多於講課,在杳無人煙的荒島上,不發出噪音也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

石墨最廣為人知的用途,便是用來製造鉛筆的筆芯,正好用來寫生。

導賞團當日還加插了寫生活動。

草原大得奢侈,大自然正在統領曾經被人為開採過的遺蹟。

荒島磯釣者甚有閒情。

查詢: https://www.facebook.com/erc.com.hk

跟專家看世界石頭

本地礦業已沒落,Jackie指現時業界主要替亞洲礦山進行勘探及研究工作,他本人便有機會造訪優質礦藏,見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石,「中學時教過地球有46億年歷史,五千年人類歷史彈指過,可能很少人知道香港大學有個許士芬地質博物館,他就是前針山礦場的總採礦工程師,全球超過一半國家仍有採礦業,每去一個國家,就可以認識到文化差異。」

石膏像珊瑚

從外地採集回來的石膏,其形態像珊瑚。

方鉛礦似隕石

方鉛礦極像科幻片中的隕石形象,極為迷人。

黃鐵礦扮黃金

黃鐵礦又名「愚人金」,閃亮的黃金色立方體確能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