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近些年國際財經界對中國經濟發展嘖嘖稱讚,但有輿論認為,中國經濟成就主要被政府和一小部份人佔有,普羅大眾無法分享經濟成果;國富民窮、兩極分化,這也是中國政府無顏以對國際輿論、拒絕接受有關機構所贈「經濟一哥」桂冠的原因之一。
1%家庭掌控41%財富
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人均GDP為54,609美元,居世界第12位,同年中國人均GDP為6,700美元,進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行列,但中國反映貧富懸殊的基尼指數,上世紀80年代初為0.21,到2012年猛增至0.474,大大超過國際通行0.4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
世界銀行的調查報告指,中國1%的家庭掌控了全國41%的財富;佔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收入或消費份額只有4.7%,而佔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份額高達50%。收入最高的10%人群與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1988年是7.3倍,2010年升到25倍。
所以,中國政府經常表現財大氣粗,掩蓋不住國內落後地區民眾為溫飽求助的慘狀。內地媒體常見一邊報道俊男美女「海天盛宴」、紙醉金迷,一邊窮困潦倒、無以維生的現象。今年十一黃金周,一批中國富婆到倫敦買名牌,豪花5億英鎊,被讚是「最高購買力的外國客」,殊不知國內還有很多人為生存而掙扎。
彭博社/《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