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不過分秒 - 李純恩

爭不過分秒 - 李純恩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頒獎又開始了,各類獎項陸續頒發,為人類科學和文明作出貢獻的傑出者得到了表揚。
但是,最近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諾貝爾獎發得太遲,有的發明,在歷時幾十年後才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對於獲獎者來說,榮譽來得太遲,試過有獲獎者等了幾十年,結果在宣佈其獲獎的前三天離開了人世。由此也舉了高錕教授的例子,在他的發明幾十年後頒獎給他,七十六歲的高教授已經得了腦退化症,獲獎竟成了一件遺憾的事情。
於是人們戲稱,要想得諾貝爾獎,起碼的條件是要命長。因為諾貝爾獎沒有追頒機制,只頒給在生者,死了就無份,所以許多應該得獎的優秀者,因為逝世便失去了被表揚的機會。
諾貝爾獎當然也有他們的理由,那就是許多科學發明必須要經得起時間證明,時間不夠,不足以證明其成效。為保險起見,唯有讓發明者跟時間拼搏了。
人在時間面前很無奈。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碰到許多對手,爭勝鬥贏,卻從未察覺,最大的對手是伴在身邊的分分秒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