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運動在香港遍地開花,外國傳媒分析認為今次示威活動引起極大迴響,是因為香港積壓多年的經濟問題,包括樓價高企令年輕一代難以「上車」,及大量自由行湧港,令巿場嚴重扭曲傾斜,導致民怨四起,而特區政府對問題視而不見,才會令示威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樓價高企 貧富懸殊嚴重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分析,佔中並非單純爭取真普選那麼簡單,還牽涉到積壓已久的貧富懸殊、物價不斷上升及暗淡的就業前景問題。根據調查機構Knight Frank報告顯示,香港樓價是全球第二最高,僅次於摩納哥,而貧富懸殊比津巴布韋更嚴重。
不少年輕人都對樓價高企而望樓興嘆,認為太多內地人來港投資令樓價有升無跌。有示威大學生亦指出,現時很難找工,因為太多人爭住應徵同類的工作,而自由行到港消費,令香港變得更擠迫,「我們都不願意離家,因為街上太多人」。不過政府卻任由社會怨氣積壓,沒有考慮過民生需要,「政府不聆聽中產的聲音,優先服務有錢人,其餘都被忽略」。
《金融時報》亦指,香港今次抗爭是反對大財團壟斷生活所需,超市、電力公司和大型藥店都是雙頭壟斷,大財團聯手抬高物價,令巿民生活大受影響。今次示威正正讓巿民站出來,表達對這種經濟模式的不滿,「若示威者能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白到香港的經濟問題,那麼中方會較易在政治上妥協,可能在2022年給予更開放的特首提名」。
NBC/《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