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革命」?(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何謂「革命」?
(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佔中運動終於上演,但形式和內容都跟劇本大有出入。原本以宣誓過的一萬名市民堵塞中環街道,以不抵抗形式被捕之計劃,現在卻演變成了高𥧌期有十多萬人,擴散港九多處的全民運動,起動者也從計劃中的佔中三子變為了發動大罷課的學聯、學民思潮,「雙學」主導之學運演變而成。黃之鋒9月26日晚上號召衝入公民廣場那一舉動,徹底改變了運動的形式和走向,也可能徹底改變今後民主運動甚至香港歷史的軌迹。
然而主流媒體及坊間,依然以「佔中」形容是次運動,實在不太貼切。有以外國記者的「雨傘革命」,或港味甚濃的「遮打革命」命名之,則惹來不少人反對,指「革命」一詞有推翻共產黨政府的含義。當然,提到革命,不少人必想起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中國辛亥革命,這類推翻舊政權的暴力革命。香港的佔領運動難與上述革命比擬,示威者沒有顛覆中共或特區政府的意圖,只是要求更大幅度的政治改革,難言革命。
不過,革命除了顛覆政權,也有社會及社會結構大規模激烈改變的意思,例如十八、十九世紀的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上世紀的資訊革命等,不是政權更迭,卻對政治、社會、人類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佔領運動在金鐘、銅鑼灣、旺角鬧市搭起路障、帳篷,成立物資站、醫療站,建立了人民公社、民主講堂、公民廣場,實為革命性的舉動。這場「違法達義」的運動也顛覆了以往的舊式民運模式,寫下公民運動的新一頁。每一個香港人無論持正反意見,抑或政治冷感,再也不能避開政治,裝作事不關己,都要開始認真思考香港的前途。從此角度,這場運動對於香港的社會面貌、公民運動的模式和想像、公民覺醒和政治意識而言,都是一場前所未有之革命。
其實這場運動要求的,是一個令反對派都可以競選的選舉制度。這種選舉制度將改變以往黨商勾結的國家資本主義超穩定結構,一旦「對抗中央」的人取代以往的中共代理人當選特首,這對中共來說,意義等同顛覆政權。因此早有論者形容中共視這場政改之爭為「政權保衞戰」,這不因「雨傘革命」一詞才開始。想當年社民連於「五區公投」中用「起義」一詞,被認為觸動中共神經,那現在的「革命」一詞會引起中共內部多大反彈,可想而知。
不過對運動眾多的命名,筆者獨偏愛「太陽傘運動」一詞。太陽始終比雨更有朝氣與希望,且與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互相輝映。台灣三一八佔領立法院擴展成的太陽花運動,對香港社運界產生極大的思想衝擊,也為太陽傘運動立下楷模。太陽傘的模式和走向,也與台灣有相似之處,是由青年學生主導,民間自發,佔領靜坐政府機關,並以非暴力作號召力量。太陽傘現時面對的走留兩難,也跟太陽花所面對的相近。太陽花最終無以為繼,在政府釋出善意,退回服貿承諾後決定「出關播種」,撤離議場。
按政府施放催淚彈引起的反彈,梁振英應不會輕易將武力升級,反而現時的拖延策略兼輿論攻勢更見成效,「三子雙學」很可能將面對當時陳林所面臨之困境。然而當時陳林撤離也受到不少激進派抨擊,而且國民黨的服貿立場也不同於共產黨的政改底線。學聯能否於對話中爭取到成果,筆者不抱太大期望。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