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牛津字典新收入Hong Kongese、Hongkonger兩字,同樣解作a native or inhabitant of Hong Kong(生長或居住於香港的人)。Er和ese這兩個字尾(suffix),意思或用法有沒有分別?
答:Er、ese都可以指「某地的人」,唯一分別,是er指很小或很大地方的人都可以,而ese則多指某個國家或城市的人,例如villager(村民)和New Zealander(紐西蘭國民)同樣以er結尾,而Viennese(維也爾市民)和Portuguese(葡萄牙國民)則同樣以ese結尾。「香港人」其實還可以叫Hong Kongian:英文或用an或ian指「某地的人」,那地名如以a作結,則用an;如用子音(consonant)作結,則用ian,例如Russia / Russian(俄國/俄國人)、Brazil / Brazilian(巴西/巴西人)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家庭主婦Constance Miles一九四零年二月九日寫的日記說到她在香港的朋友:The Eustaces, old Hong-Kongians, are full of steadfast faith in Chiang Kai-shek(老香港人尤斯塔斯一家,對蔣介石很有信心)。這本戰時日記後來編輯成書出版,即 Mrs Miles's Diary。
從前,說「香港人」,英語國家多說Hong Kong people,什麼Hong Konger、Hongkongese、Hong Kongian等,都不怎麼通用。也許,香港一九九七年淪陷之後,港人抗暴行動越來越為世人矚目,所以Hong Kongese和Hongkonger終於在牛津字典佔一席位。Hong Kongian一字見遺,也未嘗不好,否則真教人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