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軍歌 - 賀越明

抗日軍歌 - 賀越明

七月至九月,仿若「抗戰紀念季」: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發佈《終戰詔書》宣告投降;九月三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日;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有幾個日子,北京和臺北都會鄭重紀念。今年七月七日,中共領導人上午在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紀念活動上發表講話,台灣前軍政要人郝柏村下午在參觀紀念館時嗆聲:「抗戰歷史要講明,到底是誰領導中華民族抗戰的?紀念抗戰歷史,必須要明確知道,八年抗戰是誰領導的?是蔣委員長領導的!」他對北京強調中共擔負民族救亡的重任之不滿,溢於言表。儘管兩岸已經「三通」,但執政黨之間橫亙着一道心靈的海峽難以踰越,除對現實「一中各表」,還對歷史「抗戰各表」。
當日有大陸記者問郝柏村,是否在接受訪問時唱過《義勇軍進行曲》?記者挑出這首歌發問,似有深意,因其在中共建政後定為「國歌」,填詞的田漢、譜曲的聶耳均為共產黨員。郝的回答很機敏:「這是抗戰時大街小巷、男男女女都會唱的。像《犧牲已到最後關頭》、《槍在我們的肩膀》,這些歌我都會唱。」老將軍所言,乃真確的史實。前些天《澳門日報》刊出華僑老報人李烈聲的隨筆,憶述烽火歲月高歌抗日的往事:「那是個國共合作的年代,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戰歌,我們都愛唱,其時紅軍被編為八路軍,八路軍戰歌,我們都會唱:槍口對外瞄準敵人/不打老百姓不傷自己人/我們是八路軍我們是八路軍……你看,我們的戰區總司令是張發奎將軍,是有名的反共將領,他都容許我們高唱八路軍戰歌,可見『國共合作』並不是徒托空言。」
作者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旅居南美洲荷屬殖民地蘇里南,當地的華僑全是客家人,中年人大多曾是中共東江縱隊隊員,一起喝酒談天時,並不因意識形態不同而互相排斥,談到抗日歌曲,同聲高唱:「槍在我們的肩膀,血在我們的胸膛」。何以中共的軍人也會唱《槍在我們的肩膀》?「我們抗戰時雖然身處敵後,誰國誰共,已是不分彼此,戰鬥在一起,流血在一起,敵人雖然蓄意離間,但我們決不中計……」他還記得,抗戰時唱過一支《再也不容分裂》:每一根草抹過我們的血每一根草也抹過敵人的血/來精誠團結再也不容分裂/流盡血汗爭取勝利更要流盡血汗來建設/來精誠團結再也不容分裂。老先生感慨不已:「這真是一首好歌,國共雙方軍隊都唱得很起勁,直至如今,我偶爾低唱,還是對兩岸分隔無限傷懷。」由此,不免興歎「舊曲聽來空有恨」!
詩言志,歌詠懷。或許惟有時光倒流,國難當頭,兩岸領導人同聲唱起抵抗外敵的軍歌,才有可能不分彼此,再度複合,一舉填平那道心靈的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