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許多朋友,私底下的討論,不是藍或黃其中一方的誰是誰非,而是如今的局面怎樣「收科」。越早見到曙光,就越少人會自動加入反佔領的挑釁。另一邊廂,支持佔領集會的市民,許多都只是希望見到有條出路。
要化解今次憲政危機,有五大原則:
一,政府不要為了令人群散去,許下任何做不到的諾言。香港現在最缺乏信任,政府假如不能履行承諾,下一輪的衝擊,將會比當下的兇猛十倍不止。
二,各位民意領袖,除非有十足證據政府會採取行動,或者情報確定反佔領人士會暴力衝擊,隨便提出叫集會人士解散的消息,但最終沒有事情發生,結果只會令在場集會者的危機意識越來越鬆懈,也削弱民眾對意見領袖的信任,甚至認為民意領袖已被建制收買,出言維穩。
三,這是一場沒有領袖的運動,各方都沒有人說了可以算數。政府不要以為黃之鋒或周永康可以叫停,李偲嫣的影響力最多一、二百人,梁振英和林鄭話不了事。這樣的情況,對甚麼話?談判,要是想達到雙贏,要聚焦結果,而不是方法和細節。之前首輪政改諮詢,沒有真正談判和對話,提交北京的報道反映不了現實,種下惡果。重啟談判,但不要假惺惺說是甚麼諮詢。
四,重新賦權予代議政制機關。今天香港的殘局,根源是代議政治制度不能反映真正政治狀況,也就是議會不代表社會,結果最躁動的市民便將議題帶上街。第一次,是零三年,至今十一年有多,香港代議士都淪為配角和丑角。政府和建制派代表,帶頭啟動與民主派談判,讓議題由街頭回到議事廳。當年曾蔭權,就是這樣擺平一次風波。正所謂「大將無赫赫之功」就是這樣解。
五,長遠必須重新平衡行政立法關係。北京應該明白,在議會內的政治,比起在議會外混亂,更易處理。讓香港有真正能反映社會民情的議會,既是真民主,也是求穩定。要是重啟談判,就連2016也一併談吧。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