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ver︰馬刺能學嗎? - 喬靖夫

Sunday Fever︰馬刺能學嗎? - 喬靖夫

去屆NBA總決賽馬刺隊成功復仇,以行雲流水、賞心悅目的團隊籃球壓倒性擊敗熱火,廣為球評讚頌,在球星威力主導一切的NBA裏,「團體戰術」、「球隊化學作用」等一時又成為熱門詞;而休季期間的球隊交易重組裏,教練人事變動(與及連帶的戰術和籃球哲學)受注目程度也有所增加。在運動界,成功從來都會引起仿效者,但馬刺的成功,是否那麼容易複製呢?
事實上這是個文化問題。美國籃球的選拔制度,說得坦白些其實是「人肉市場」,籃球員早至初中打AAU就已經是球探狩獵的對象,一直到高中及進入大學,球員個人表現與數據左右着他的曝光率,也關係着晉身一流大學和未來打進NBA的機會。球員要訓練他們習慣打無私的團隊籃球,比較有可能是大學時期,無奈今時今日有潛質進NBA的球員留在大學磨練的時間普遍不多,今年選秀達4分1的美國大學球員(包括最前列幾位)都是一年生離校,像鄧肯讀畢4年才轉職業的更是一個也沒有。相反馬刺隊有大量外籍球員(非美籍球員多達10名),他們成長於截然不同的籃球文化,很大程度令馬刺繞過此問題。
此外馬刺有一得天獨厚之處︰「核心鐵三角」鄧肯(圖)、柏加和真路比利長期效忠(合作關係即將進入第13年),因此球隊並無追逐名氣球星的「市場壓力」,可以耐心建構球隊的「化學成分」,相對而言其他球隊則難有此餘裕,要爭標的話還是只能夠走堆砌球星之路。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