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巴基斯坦的傑曼(Chaman)參與救援任務、剛於上月中返港的男護士趙卓邦,在當地每日處理30多名創傷病人,包括在武裝事件、派系打鬥及炸彈爆炸中受傷的傷者。近年通訊及交通雖有改善,但救援地區仍面對種種困難,曾因血液不足,要「急call」當地居民即時捐血,令他「第一次感受到血液嘅溫暖」。
阿邦原本為急症室護士,前年年底辭職後加入無國界醫生,去年12月前往巴基斯坦一間急症室工作,除了處理當地傷者,間中要為鄰近的阿富汗傷者提供治療,包括因誤踩地雷而須截肢的傷者。
曾有交通意外的傷者送抵急症室後,發現血庫輸血包不足,要「急call」當地居民到場捐血,最後有幸找到捐血者,並成功拯救傷者。他說:「病人當時噴晒血,估計內出血,情況好危急,好彩有人肯捐血。我記得當時包血仲係暖嘅,第一次感受到血液嘅溫暖。」強調與過往在本港使用血庫的冷藏血包不同。
難忘滅門慘案 兒童陀槍
滅門慘案也教他難以忘記,事發當晚正值凌晨時分,他接收到一家五口的死傷者,包括有三名兒童,全家人被阿叔殺害。他直言,在戰火充斥的地區,人民對暴力習以為常,即使兒童也會帶槍傍身,令暴力事件經常發生。
阿邦在當地面對種種死傷事件,深刻感受到人類生死只在一瞬之間,幸福非必然,他會繼續參與拯救工作,發揮無國界醫生的人道救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