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關注科技的讀者應該都會聽說過矽巷(Silicon Alley)。矽巷原來指23街、百老匯、第五大道之間的Flatiron District,現在已發展到泛指曼哈頓的startup社區。紐約在金融風暴後,靠政府大力的投注資源及計劃,令科技業迅速發展。以薪金及產業貢獻計算,現時紐約已超越波士頓,成為僅次於矽谷的第二大科技重鎮、新的科技業創業天堂!在2008年至2012年之間,科技從業員數目由3.2萬上升至4.1萬,創立逾千家新公司。2014上半年,矽巷產生21億美元的風險投資,科技從業員平均年薪更高達11.8萬美元!
坦白說紐約的科技業在短短十幾年間就能如此迅速發展,之前的市政府居功至偉。紐約市政府一直努力保持城市產業多元化,明白不能過度偏重金融業,因此為科技從業員提供創業補助、創業基金同便宜的商務辨公空間,還有創業諮詢、技術教學,甚至協助分析企業運作狀態,又同當地機構合作,建立產業實驗室,培養人才。除了提供資金和空間外,又開發「紐約製造數碼地圖(Made in New York Digital Map)」,能即時顯示紐約市內科技公司的地點、職缺,仲會提供資料給對科技有興趣的投資者,以及提供辦公室出租資料查詢。一張地圖就能結合勞動力、資金與空間,方便到不得了。另外,美國在2011年推行了「創業家簽證(EB-6 簽證)」,讓地方政府可設立各種創業投資機制,由政府替創業家背書,吸引外國優秀的創業家到紐約創業。一個有長遠眼光及全面配套策劃執行力的政府,造就了今天矽巷成功取代傳統科研重鎮波士頓成為東岸第一科技創業中心。
香港自回歸後便提倡發展科技行業,同樣在十幾年前起步,紐約發展出矽巷,香港呢?就搞出來一個數碼港。年年財政報告都話要「致力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但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2009年,創新科技產業GDP有107億元,僅佔總GDP的0.7%。而2012年微升至134億元,同樣只佔總GDP的0.7%。看這少得可憐的0.7%,這難道就是曾蔭權經常掛在口邊的香港六大優勢產業之一?而科技從業員方面,2009年有27,470人,佔就業人口0.8%。2012年有30,240人,數字上有所增加,但其實和2009年一樣,只佔就業人口0.8%。
香港現在陷入今天這個社會分裂局面,除了政治原因,某程度上就是因為產業過分單一偏重資本密集或是嚴重受外圍因素(包括自由行、全球化)的行業。Peter Thiel的新書《Zero to One》序章回顧過去百年全球經濟發展史,說到自70年代開始(是站在走的比香港還前的歐美發達國家角度來看)全球的應用科技發展(縱向提升生產力的元素)就滯後於全球化發展(不用說也知道是橫向的),唯一的例外就是IT產業。這就難怪任何沒有從唯一朝陽工業分到一杯羹的地區都不同程度上嚐到全球化的沖擊出現大量社會問題,因為人類社會的很多問題從來都是靠「grow out of it」來和平解決的。不能靠「做餅」解決問題,就如大家看到的只剩下「分餅」一途咯。
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