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春秋 - 沈西城

姊妹春秋 - 沈西城

每過深圳嘉賓路「爵士」大廈,總想起舊日老闆張勛賢先生,感謝他,在我最落難的時候讓我充任他旗下《情報》週刊的副總編輯,生活方安定下來。張勛賢人稱「張維」,我管他叫張先生,上海人,胖嘟嘟,人和氣,不管編務,只重銷路。《情報》主編李漫山是我老同事,當年在「玉郎機構」共事,有一天跟我過海喝酒,在雙層巴士上說「下個月我辭職了,到張維那裏當老總,你有啥事,儘管找我。」不久,我被辭退,彷徨無依找李漫山,他跟張維一說,不到兩日就上班去。當時《情報》的編輯部在旺角「總統商業大廈」,一個寫字間,面積五百呎,連我在內六個編輯,再加三個植字小姐,每日朝九晚五,非常寫意。李漫山是舊式文人,嗜酒風流,其時迷戀一位舞小姐,每月收入除房租外悉數轉戶那小姐,某個黃昏,他拉我到樓下「總統」餐廳喝咖啡,說「阿沈!愛蓮要搬家,需要錢,我一定要幫忙。明天我問張維預支兩個月薪水,你要幫腔說說。」天哪!那豈不是要我撒謊騙同鄉!李漫山眼一瞪,直勾勾望住我,那是說「這個忙你幫不幫?」幫幫幫!第二天他去問張維,正如所料,張維叫我到辦公室,問:「沈先生!李漫山要搬家,真的嗎?」我忙不迭點頭。張維朝我臉上掃了一眼,臉上掠過疑惑,半晌說:「那好!我知道了!」李漫山很快領了兩個月薪水,當天晚上我陪着幫愛蓮小姐添床加枱,兩萬多,一下子報銷。這樣過了半個月,在電梯門前巧遇張維,一把拉住我:「沈先生!李漫山搬屋了沒有?」我吃一驚,有點口吃:「搬……搬了!」「搬去哪?」「大…大角嘴!」事實上他還住在施盈盈家中。
張維的「鶴鳴書業」堪可跟羅斌的「環球」出版社匹敵,名下皇牌刊物不計其數,《摩登家庭》、《銀色畫報》、《汽車雜誌》、《姊妹》,本本走在時代尖端,而當中最膾炙人口的便是《姊妹》,三十二開,半月刊,內容包羅萬有,醫藥、美容、時裝、食經、明星動態、小說、雜文……,應有盡有。《姊妹》總編輯施盈盈工作至勤,心思靈巧,每個項目的報導,圖文並茂,深入淺出,七○年甫創刊,即攀銷榜第一名。說《姊妹》,豈能漏掉亦舒!那時亦舒年方二十五,出道不久,張維看中她的才能,約寫稿,亦舒有點躊躇,跑去跟二哥倪匡商量,倪匡點頭贊成,付與錦囊「要以一萬字以上。」這樣,亦舒成了《姊妹》的長期作者,她赴英讀書的費用,全憑《姊妹》稿費幫補,因而對《姊妹》有一種非常深厚的感情,她不諱言說——「我不妨坦白說一句,自問寫的最滿意的小說,全刊登在《姊妹》上。最喜歡的,一篇叫〈慰寂寥號〉,都嘗試演繹時代女性遭遇的苦楚。」可以說《姊妹》成就了亦舒,而亦舒亦為《姊妹》攀上更高的銷路。不過,咱們的亦舒是現實的,不忘加稿費,她這樣說——「《姊妹》銷路節節上升,模仿者眾,帶領潮流,我往往要求《姊妹》帶頭加稿費,然後再同其他報列說項,要求看齊。」倪氏兄妹,如出一轍,如何感恩,稿費不忘加,所有老闆一聽倪氏兄妹名頭,立馬屈服,照加如儀,只有查先生,以信答之,動諸情,說諸理:「阿拉弗加!」
《姊妹》以外,張維還有一本皇牌刊物《武俠春秋》,仿《武俠世界》形式,十日刊,創刊號以古龍的《蕭十一郎》壓卷,一炮而紅。古龍在《武俠春秋》一共寫了九年,《蕭十一郎》外,陸續發表了《三少爺的劍》、《天涯明月刀》、《英雄無淚》,盡是名作,招引了無數讀者。說也怪,武俠小說本是男人寵物,主編《武俠春秋》的卻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張女士,佚宕明艷,是一個美人。
我在《情報》做了一年多離職,張維跟我握手說:「沈先生!我真不望你離去,一切珍重!」離開《情報》後,沒再見張維,後來他轉做生意,夥同「同德」鄭老闆創立「三泰」,專營高級電綫,復北上開拓地產,「爵士」大廈是他的代表作,聘鄧光榮做平面廣告,那時每過羅湖橋,便看到對岸鄧光榮的巨型廣告肖像。大哥英年早逝,張維近況又何如?姊妹跡絕,春秋已去,唉!奈何!
附記:公民抗命,如火如荼,港人勇敢,亦有例外。羅范女士昨日是人,今日非人,言論顛倒,批警到擁警,變臉之快,有如四川變臉,天哪!擲筆三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