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對個「錢」字異常敏感的中環精英,近日對談論股票興致缺缺。大家心底有一片揮之不去的陰霾,只要你是香港人就會明白。海迪一些平日對政治議題絕口不談的朋友,現在每日都在關注佔中的訊息。有賓架和兒子一起去金鐘,有經紀在周二收市和數位同事一起去靜坐,有梁粉企業高層私下組織捐助物資的活動。
坦白講,這批中環人對於何謂普選、甚麼是可接受的民主程度,看法不一,甚至有人認為公民提名似是一個口號、多於真是落實民主的最佳途徑。今次促使他們走出來,主要是基於以下立場:同情學生,譴責警方使用暴力,以及對特區政府和其黨羽之劣質忍無可忍。
一名學生時代曾參與社運、現時在某外資券商工作的朋友,對今次佔中香港人所顯現出的公民質素、人性光輝很感動,但他形容自己「一把年紀」,感動過後,現時較困擾他的問題是「點收科?」。他對事態發展頗為悲觀,認為政權穩定在中央眼中是頭等大事,即使國企改革仍需要香港這部「抽水機」,很多高官商賈的資產都在香港,但如真的逼佢二選一,毫無疑問,中央會選擇保住前者。或許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會為事件帶來一些變化,但現階段看來,結果仍是堪憂。
無論最後運動以甚麼結局告終,他擔心有些問題會進一步加劇:一、社會變得更撕裂;二、中央對港方針會更高壓,因雙方早已沒任何基本信任可言。
咁講可能好唔啱聽,但我們現時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激情,而是智慧。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