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六四者:雨傘革命可望成功

親歷六四者:雨傘革命可望成功

【本報訊】雨傘抵擋催淚煙,持續多日的露天佔領,讓人想起25年前的天安門。國際媒體已把雨傘革命與八九民運相提並論,經歷過當年悲劇的居港北京人劉懷昭也認同,雨傘革命與八九民運有許多相似之處,分別是,天安門學運以悲劇告終,雨傘革命成功的希望還是很大。

與當年一樣高度自覺

「香港的雨傘運動,讓我聯想到更多的是與當年八九民運的相似之處:大陸人在25年前的那場運動中,也曾表現出高度自覺的公民意識,但它來得快也去得急的失敗,殘酷打擊了理想主義的追求,從此中國人精神委靡至今,公民素質之差香港人有切身認識。」劉懷昭說。
美國之音昨日發表一篇評論文章,把雨傘革命與八九民運相提並論,1989年派駐北京並在報道六四屠城後被逐的美國名記者Al Pessin指出,中共近日已經用上與1989年六四屠城雷同的用詞形容香港近日發生的雨傘革命;《人民日報》日前的評論文章指出,香港一部份人9月28日凌晨發起所謂「佔領中環」非法集會,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而且影響香港經濟民生。

「對人民妥協不丟臉」

生於北京的劉懷昭,1989年是大學生,親身見證六四悲劇。與八九民運比較,她認為,香港這場運動除了有更成熟的公民意識作支撐,更有一個關鍵的、也是有區別的地方:香港這場公民運動不是建立在理想主義基礎上,而是有現實具體的目標,再加上它是一個制度有別的城市,成功達至訴求的希望很大。
現時在香港任職自由撰稿人的她說:「對自己的人民妥協,對當政者來說,應該不是甚麼丟臉的事,就看這個政府是不是持這樣的價值觀。其實也不是沒有先例。2003年50萬人上街,23條擱置立法,葉劉淑儀下台。」「今天一鼓作氣,一夜之間實現普選雖不現實,但重估政改方案,大家先擱置,慢慢傾,怎麼設置一個大多數人認為更公平合理的入閘門檻,通不過不硬推。香港人的目標很現實,我認為有談判空間,就怕溝通渠道不暢,事態走向極端。」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