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據點各有各特色金鐘變身社區 整潔有秩序

四據點各有各特色
金鐘變身社區 整潔有秩序

【雨傘革命】
【本報訊】抗爭,由政府總部延至金鐘中環,再擴展至銅鑼灣及旺角。堅持信念,先要堅守陣地。每寸領土都有獨特的抗爭路線,位於本港政經核心地帶的金鐘,以專業及極具組織的方式率領這場運動。
飽經催淚彈洗禮,示威者試過逃亡、反攻,在場人士不時提醒示威者「毋忘初衷」。
如何擺陣防範被警方突擊攻陷,是「大後方」銅鑼灣鬥士的首要任務,既然警方連催淚彈也可出動。示威者在要塞擺放路障及緩衝區,猶如古代國與國之間戰爭部署。可能反佔中人士以為能在龍蛇混雜中的旺角搞事,但你錯了,旺角率先引入一人一票「公投」,MK仔更主動擁抱民主。尖沙嘴的佔領區則隱然滲透出「反共」基因。
記者:潘柏林 陳沛冰 陳凱迎 譚靜雯 鄭啟源

昨午3時,留守金鐘的示威者同一時間打開雨傘,為雨傘革命打氣。何家達攝

市民「佔鐘」五天,抗爭者開始改造金鐘這個商業味濃厚的政經中心,建立最整潔、多元的社運區。「自己社區自己創」,佔領者將紅棉路命名為抗爭路,在金鐘力寶中心後面加設了社區圖書館,回收分類從三色桶分類,到用果皮製成環保清潔劑。封路後單車、滑板和步行成為交通方式。完善的規劃,昨日有大批父母推着嬰兒車,帶年幼的子女到場。

氣氛「正經啲」 甚少音樂會

金鐘、中環的地標不再是門常開、金紫荊,城大創意媒體一群學生昨在龍匯道建構新地標「傘聚樹」,有份製作的黃同學指,徒手收集雨傘時,手掌接觸傘面殘餘的胡椒噴霧,痕癢和火辣辣的刺痛,提醒「硝煙」四起的那夜。留守示威者和路過市民紛紛讚好並拍照。
留守金鐘的示威者,目標比較集中,四周貼滿單張,提醒示威者要「毋忘初衷」,並非參加嘉年華。留守者之一Celia Lau是「結束一桶專棄」活動發起人,連日在金鐘推動回收分類,她指金鐘靠近政總,氣氛「正經啲」,甚少足球比賽、音樂會等活動。她早前提出特定時間打開路障,讓食環署垃圾車接收垃圾,留守者對開路建議會高度戒備。
金鐘作為「核心佔領區」和政經中心,抗爭者特別注重整潔。Celia指示威者既有考慮抗爭活動形象,亦是反映港人極高效率和組織性。物資站各有編號,物資井然放置;部份早前被塗鴉的路面,亦有人清理;垃圾分類仔細到不只三色桶,連膠樽蓋和樽身亦分開回收,蕉皮和果皮保留製作清潔劑。她慨嘆,示威者將港人的工作效率帶入抗爭,「搏命執垃圾」。
老師陳小姐慨嘆早前看電視,畫面多是混亂衝突,但到場後發現示威者的公民質素高,昨日帶3歲、1歲半兒子到場了解。
她指:「現場唔係電視睇到嘅嘢(衝突),太多人唔自己嚟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