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滬港通快開車 基金教揀股

財經專題:滬港通快開車 基金教揀股

滬港通如箭在弦,眼見近期港股不濟,但A股卻越升越有,相信不少投資者已經心癢癢,希望在內地股市大展拳腳。本報特意訪問三名基金經理,為中港股市指點迷津,尋找滬港通下的機遇;另又詳細介紹內地四大熱炒板塊,讓大家正式落場前,有足夠熱身。 
記者︰林靜 高明輝 黃尹華

基金教父雷賢達:友邦滙控料得益

市場普遍認為滬港通下,資金將以北流為主,惟有「基金教父」之稱的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雷賢達提醒本地投資者,中港經濟已出現「內部過熱」,有資產價格調整風險;加上本地可接收到的A股資訊仍不足夠,投資內地要按個別公司前景作考慮,不可單以板塊押注及「靠估」,更要有心理準備「交吓學費,希望唔好太貴。」

雷賢達提醒投資者,本地可接收的A股資訊仍不足,要有心理準備「交學費」。 李潤芳攝

內地股民投機性重

經常往返內地工作的雷賢達指,以他個人觀察,A股投資者鍾情於追逐波幅,「講緊係10%上落」,但罕有談及合理值,細價股、創業板股因而成為目標,並且買賣頻率頗高,亦解釋了何以滬深股市成交近年增幅強勁。現時滬港通可買賣股份以大價股為主,質疑A股股民對南下買貨的興趣。
不過,他指部份內地機構投資者為令其投資組合多元化,或會為持倉增添國際品牌企業如友邦(1299)及滙控(005)等,是他目前少有可見到的受惠概念。
對於A股,雷賢達指其即使已見底,但2014至2015年仍為中國經濟消耗過剩產能的階段,其間股市或只會反覆走,意味隨時有調整危機,要見到真正的反彈,或要待2017至2018年。

A股資訊仍然不足

他又表示,國際投資者或香港股民對內地企業及市場認識有限,可以接觸的資訊遠遠不及內地,貿貿然跟隨內地具鑊氣板塊及股份炒作,風險好高。
至於市場憧憬滬港通或成為內地開放資本賬的契機,雷賢達同樣有保留。他表示,現時不少外資持有的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並不是容易得到,因此估計絕大部份基金均不會放棄,因此滬港通對於基金的作用,估計只在於短線操作,或令投機味濃的A股市場再添風險,「中國最忌就係啲錢走,最怕外國佬上下其手」。
因此,他預料滬港通額度擴大的步伐不如預期大,資本賬開放更是至少10年內均難以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