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樓市】
美國整體樓價已從海嘯谷底反彈25%,但仍較最高位低17%,在息率上調的預期進一步延後的心理支持下,樓價仍有上升空間。與相對發展較成熟的紐約比較,芝加哥樓價上升潛力大。
市場預期美國聯儲局最快明年夏季才開始上調息率,這無疑為復蘇中的美國樓市帶來穩定作用,樓價仍有一定上升的空間。參考標普/Case-Shiller樓價指數,今年3月紐約樓價已較2008年初高峯時高出4%,反觀,芝加哥樓價與2007年初高峯水平比較,仍低19%。芝加哥未來樓價上升潛力不容輕視。
供應短缺 上升潛力仍大
以今年4月數字看,芝加哥樓價過去一年上升20%,預期樓價仍會持續上升。一方面是近年當地新樓供應較少,例如目前豪宅供應較三年前下跌約40%,是三年來新低。而住宅建築亦與2005年高峯時相比,大幅下降80%。另一方面,當地創造就業增長亦出現15年來新高,預計今年將增加79,900個新職位,這將進一步帶動市民對住宅的需求,去年芝加哥人均收入亦增長4.3%。
今年初,美國顧問公司Belleville 調查全球360個市場的樓價負擔比率,即是用樓價中位數對比家庭年入息中位數,去了解不同地方市民負擔物業的能力。報告顯示,香港的樓價負擔比率高達14.9倍,是全球最難負擔物業的城市,相反,美國則為3.4倍,幾乎是世界上最易負擔的國家。
有報告就研究美國多個地方的情況,在芝加哥、休斯頓、邁阿密、波士頓、紐約、洛杉磯及三藩市共七個美國城市及地區當中,芝加哥的樓價負擔比率僅為3.5倍,遠低於三藩市(9.2倍)及洛杉磯(7.7倍)。換句話說,港人在當地買樓投資,物業有一定的承接力。
港人業主 八成屬投資客
IP Global 執行董事(國際地產投資部)李丹翔稱,目前在芝加哥買樓的港人,八成屬於投資客。至於買來自住的業主,則佔兩成,有移民或給子女留學之用。香港兩房單位建築面積一般五六百方呎,不過,在芝加哥,普遍單位尺碼大得多,兩房戶一般都有900餘方呎或以上。因為美國人講究生活質素,住所要求寬敞。而美國亦流行國內遷移,有些原本住在紐約、三藩市等地的打工仔,嫌貴租亦會搬到芝加哥居住。兩房戶除可以吸納家庭客之外,當地亦流行上班族租樓居住,找到合適單位後,再找同事合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