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的煙花

屬於我們的煙花

今年十一煙花,打算連放23次簡體字「中国人」的畫出腸設計,引起網民熱話。面書出現《10月1日,香港不再需要放煙花!》群組,表示南丫島海難傷痛未平,放煙花傷害港人感情。事實上回歸前,香港人印象最深的只有年初二煙花,回歸後有年初二、十一、除夕倒數最少三次煙花滙演,加上迪士尼煙花晚晚放,連荃灣沙田都有過自己的煙花滙演。現在,美國迪士尼已改用氣壓式放煙花,許多國家都已取消、減少或以環保方法放煙花,香港還需要夜夜滿天繁花嗎?

記者:陳慧敏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到底今日的煙花在娛樂誰?各位漫畫界、插畫界朋友畫出心目中屬於香港人的煙花。”

Afa:針拮不到肉不知痛

去年10月1日因悼念海難而停辦煙花滙演,今年因中共建政65周年而復辦。政府不理兩年來仍欠死難者家屬一個交代,只顧大唱「我是中國人」,將會不停發放殘體字的「中国人」煙花。我覺得CY為表明自己的愛國之情,應更進一步去體現奉獻和犧牲精神,把自己屁股及腦袋也炸到開花,多加幾朵花來點綴這燦爛夜空,慶賀這大日子。
如果遇難的是CY至親,他還會大放煙花嗎?針拮不到肉完全不知痛,這個政府連最基本的同理心都沒有,只有麻木冷漠與涼薄。政府一天未解決事件,我們都反對他們舉辦這種粉飾太平的媚共煙花活動。

白水:反映貧富懸殊

一次看畢午夜場出來,就見到老婆婆與六、七歲孫兒一起執紙皮,兩種活動成為強烈對比,香港的貧富懸殊還是很嚴重;另一次是下班時在灣仔一球場,密集的樓宇間瞥見維港煙花,但身邊的人上班的上班,打球的打球,似乎已沒多少人記得或重視這些滙演了。其實放煙花與港人生活,是否已沒多大關係了?

AngryAngry:我係香港人

文化既包含歷史又緊扣生活習俗,香港人有自己的文化風俗、經濟產業、語言文字,何不引以自豪?香港是東(龍)西(獅)文化交滙之地,是既定的事實,不能改變。能改變的,只有緊握在手上的將來。我係香港人。

不會消失的化學物

煙花的艷麗色彩來自重金屬原料,如用鋁製作銀白色火燄、綠色是鋇、藍色是銅,其他還有鎘、鋰、銻、銣、鍶等等,這些重金屬原料都會影響人的呼吸系統,嚴重的甚至會引起酸雨。
去年何秀蘭議員在立法會上提出「燃放煙花對空氣質素的影響」這問題,民政事務局回應,已要求煙花贊助商排除使用含有汞、鉻、鉛、鋅、鎳、錳及砷等有害物質的煙花產品。政府回應說各個煙花及迪士尼煙花已舉辦多年,突然停止會對消費及旅遊市場帶來影響。何秀蘭:「好似停車熄匙咁難都做到啦,小朋友睇完煙花會開心,但睇得多都悶啦,繼續放煙花,會令人懷疑到底呢個係旅遊項目定係服務香港市民。雖然話煙花係商界贊助,但據經驗,只得二三百萬經費嘅煙花冇乜睇頭,最少都要八百萬左右,八百萬其實可以有更多用途。」
有說大型煙花滙演的煙花在高空進行,對空氣質素影響不大,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子惠教授說:「高又點樣!製作煙花嘅化學物質都係會散發喺空氣裏面,之後隨風四散跌落海同地面,俾魚食咗俾泥土吸收咗,一樣存在。煙花除咗為人帶來短暫興奮外,其實只不過係一個帶來空氣同土地污染嘅高消費項目,呢筆錢可有更好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