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矽谷是世界高科技產業雲集之處,更是孕育著名高科技公司的溫床,Apple、Google、facebook等便是在這裏誕生。矽谷能聚集大量抱有「科技夢」的人才,當然有其吸引力,而最令人趨之若鶩的地方,是它聚集了大量資金雄厚的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今時今日,startup創業早就成為資本的奢侈遊戲,正所謂「No Money, No Talk」,試問沒有資本又如何灑錢增長啊?故此,每年都有許多剛剛大學畢業(甚至未畢業)的年輕人,帶着各式各樣新點子,到矽谷尋找天使和孵化器公司,實現他們的科技夢。
這些年輕的創業者會千方百計打動投資者,務求取得資金;有一點值得注意,矽谷最尖端的風投和天使投資者一般會做比較精確的商業模式分析。而不是單以天馬行空為由,來否決一個idea,矽谷總有一群人是不會盲目追趕所謂趨勢、潮流來投資,他們判斷一個項目好壞,重點是創新、原創性,以及是否適合團隊本身。而且每年有各式各樣、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湧進矽谷,事實是高端的流動人口讓一個地區得以經常保持開明包容的態度。這種文化有助增加了各種年輕科技怪胎(freak)的信心與雄心。外人可能不習慣矽谷人經常要改變世界的輕狂,但有時候比追求金錢物質生活更高的夢想,卻真是真正創新的必要元素。當然成熟的投資群體平衡項目的盈利前景和燒錢速度,也算是讓矽谷享負盛名的一種商業機密吧。
「複製」已成中國主流
相反,中國科網界創業者(更準確來說是中國風險投資界)通常缺乏摸索式創新想法,「複製至中國」(Copy to China)已成主流。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抄考」外國模式、項目、營運,加入本地化元素,就是一個平快好省的business case。而事實上投資者亦傾向投資這類項目,原因很簡單:在外國成功了,一定有它可取之處,即使在中國推行也會成功,既方便又快捷。
抄襲的投入資金少、成本低、回報高、穩賺不蝕。抄襲?Who Cares?中國投資者好多沒有矽谷同業般的前企業家背景,但卻多有分析師般強大的批判性思維。於是工作變為針對一眾產品或項目作一系列的天秤上elimination來下決定。大部份內地天使投資者,甚至香港的,總的來說,只喜歡研究及投資大趨勢、風潮;他們所注重的事情,是談論概念,追求大方向理念,比如O2O、大數據、物聯網、企業端、可穿戴設備,而不是在乎產品本身的細微之處。於是大家都選擇成本最小化,從商標到廣告、從設計到介面、從軟體到硬體,無一不抄,集天下大成於一身。
從前就寫過我對100%否定抄襲的那種犬儒思想。事實上,抄襲、模仿,是弱者追趕強者的必經階段。日本幾千年都是積極模仿、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文化(抄襲非但不是問題,曾幾何時,日本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科技產品大國),這個先是模仿中華,後來效法西方列強的國家模仿能力的高超,屢屢青出於藍。然而,今日中國模仿能力之高,貌似甚至超越當年的日本。
不過話說回來,一味抄襲模仿始終不可能超越原創者,有一些被稱為「靈魂」(上層架構)的東西是不能模仿的,例如商業模式的核心創新。中國可以產出阿里巴巴這種世界第三大科技股,科技M&A Deal Size快要「超英趕美」了,但這只是中國企業在市值、規模「量」方面和美國拉近了距離,中美目前在核心商業模式創新上仍然存在鴻溝,這個距離叫「質的距離」,從零到一的一步,看起來咫尺之遙,走起來卻往往比從一到一萬更遠。
搞科技產業卻失去創意,無論是誰,都注定失敗。曾幾何時,日本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科技大國,有誰沒有用過Sony、Panasonic、Hitachi、Toshiba?但現在放眼過去,手上拿着Samsung、桌上放着Mac Book、電視開着LG,日本科技產品早早被遺忘掉。日企歸咎九十年代起的經濟泡沫爆破;然而,經濟逆轉爆不走創意,歸根究柢,日本最大的問題是患上了「大企業病」。
從前日本產品以質量和性能著稱,貨好不愁賣。然而,市場已發生巨變,焦點由發達國家轉移至新興國家。曾讓日企成功的模式,已經不合時宜,固守過往經驗的日企,卻遲遲不進行調整。而整個國家的企業精英文化又蔑視個體戶或創新企業,但日企又故步自封,無法融入後web 2.0的生態型營商環境,以致整個國家在新興行業的影響力逐步消磨殆盡。
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