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讀完了兩本關於亞洲職業籃球的書,包括上星期本欄介紹過、記述菲律賓籃球文化的《Pacific Rim》;還有由美國普立茲獎得主Jim Yardley所寫、關於中國CBA聯賽(圖)的報道文學《Brave Dragons》。正好兩本書裏都有大量篇幅講述美國外援球員的生涯,令我對這些「籃球僱傭兵」多了些認識。
在美國這個籃球王國,每年生產出具職業實力的大學球員不知凡幾,但最終能打進NBA的人數還是甚稀,其餘的若想繼續以打球為生,就要面對抉擇︰一是退而在發展聯盟或一些更小型的本地聯賽打拼,期待再有挑戰NBA的機會,但就要忍受非常低微的薪金;二是向海外發展,特別是一些籃球水準跟美國差距較大的國家,例如亞洲地區的職業聯賽,受僱的機會較多。
不過別以為實力超班,這口飯就容易吃,相反正因這差距,外援的實力高低可左右球隊成敗,班主的期望和要求亦相對甚高。美國外援必然充當王牌,得分等數據必要冠絕全隊,出場時間甚長,更要具有多面能力,隨時填補球隊弱點;而且沒有甚麼機會給你熱身,慢熱的球員可能一、兩場表現不如意就被踢回家,菲律賓PBA甚至發生過在總決賽系列打到中途撤換外援的事件。
由於不同地區的職業聯賽賽期不一樣,這些「僱傭兵」每年可走埠往兩、三個不同地方作賽,年中無休,累積下來的年收入亦頗可觀,雖不如NBA球星暴富,但亦算能「打球致富」。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
識睇,一定係睇足英台【英波Live】:
http://soccer.appledaily.com
http://bit.ly/engball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