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免疫反應過大致敏蚊叮、蟲咬 出疹生水泡

身體免疫反應過大致敏
蚊叮、蟲咬 出疹生水泡

【本報訊】秋天為遠足好季節,不少市民下周四重陽節更會去登高,行山人士謹要做好預防蚊叮蟲咬措施。皮膚科專科醫生指每年都接獲10多宗市民被蚊蟲叮咬後,因免疫反應太大,引致嚴重症狀的個案,全身出俗稱「風赧」的風疹、或患處出水泡甚至灌膿,有女士被蚊叮後長出一個個直徑達兩厘米的水泡,她提醒市民參與戶外活動,要正確採取防蚊措施。
記者:梁麗兒

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表示,被蚊蟲叮咬後有嚴重症狀,並非蚊子特別毒,而是源於人體免疫反應過大。當蚊叮人體時,會釋放抗凝血劑幫助吸血,人體會作出免疫反應,產生組織胺,令蚊咬位置出現痕癢、紅腫症狀。但部份人的免疫反應太劇烈,就會造成出風赧或水泡。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包括眼腫、血壓下降、頭暈,甚至氣促或呼吸困難,需入院注射腎上腺素,控制過敏情況。其他蟲咬如蝨、蚤,都是因為留下分泌物,引致身體有過敏反應。臨床上醫生較難分辨病人患處為蚊叮或蟲咬引致,只會針對症狀提供治療。
一般市民起初難以察覺,或聯想到出風赧或水泡,與遭蚊蟲叮咬有關。林醫生曾接獲一名在港居住的年輕日本女子求助,女病人帶子女到公園玩,曾到過草叢地方,後發現手腳生多粒水泡,痕癢無比,水泡直徑更長達兩厘米。

林嘉雯表示,人體被蚊叮咬後,會釋放組織胺,令蚊咬位置紅腫。李展翹攝

勿狂噴蚊怕水 免過量吸收

病人事後憶起病發前曾被蚊蟲叮咬,但過往在日本居住時,卻無此情況,感到莫名其妙。林估計病人對本地蚊蟲叮咬的過敏反應較大,女病人接受類固醇治療後,情況才受控。病人之後再次發生兩次被蚊咬後出水泡的情況,每次都要求診。林續指,市民如被蚊咬後,患處出水泡,不應刺穿,慎防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宜保持乾爽清潔。若兩至三日後,水泡無自行縮小,宜求醫。
秋高氣爽是最佳的行山或做戶外運動的季節,她建議要採用含避蚊胺(DEET)的蚊怕產品。正確使用方法為先噴在衣服及手腳等外露地方;為免刺激眼睛,不宜直接在面上使用,宜先噴在雙手,再輕拍上面部,薄薄一層便足夠。她又指,市民不用狂噴蚊怕水,以免吸收過量,但出汗後可補塗。完成戶外運動後,可即時以皂水洗淨皮膚,減少蚊怕水殘留或引致皮膚敏感。另不建議使用可驅蚊的防曬產品,以免過量吸收,宜先塗蚊怕水再使用防曬。

防蚊蟲措施

1.在衣服及身體外露位置如手腳,使用含「避蚊胺」(DEET)防蚊產品
2.防蚊產品先噴在雙手,然後輕拍面部
3.穿着寬鬆、淺色的長袖衫及長褲
4.避免使用帶有防蚊功能的防曬產品
5.減少在黃昏至黎明、即蚊子較活躍的時分,進行戶外活動
6.使用蚊帳或隔蚊簾
7.減少積水如定期清理盆栽積水
資料來源: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