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乳癌病人延遲求醫情況普遍,香港乳癌基金會最新研究發現,32%乳癌病人延遲求醫,即出現症狀3個月或以上才求診,當中兩成病人已到第三、四期乳癌;部份人先尋求另類或中醫治療無效才求醫,有患者曾敷中藥導致流血或流膿。專家呼籲市民有懷疑症狀,應及早向西醫求診及作檢查。
11%一年後才求診
該會昨發表香港乳癌資料庫第六號報告,分析涉及超過1.2萬名病人,其中70%患者於40至59歲罹患乳癌。每周運動不足3小時、無餵母乳經驗、太大壓力及超重為患癌高危因素。多數並非由定期檢查發現患癌。研究分析其中2,242人求診情況,發現32%病人出現症狀3個月或以上才求診,當中約20%已踏入第三期或第四期乳癌。超過一年才求診的病人也多達11%。從事勞動工作、喪偶或最後選擇在公院接受治療的病人,延遲求醫情況較多。這類病人患有兩厘米或以上腫瘤、淋巴結被癌細胞入侵,以及病情確診第三至第四期的風險,分別高出49%、34%及68%。反映越遲求診,病情越差。
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游子覺醫生指,曾接獲有病人先接受中藥或另類療法後無效才向他求診,個別人因敷中藥導致患處流血或流膿。當中不乏高職位及高學歷的女性,估計她們因怕手術或化療致延遲求醫。該委員會主席張淑儀醫生指,年長病人誤以為「死硬」或擔心未能應付治療,諱疾忌醫。過往曾有病人拖延至患處潰爛如「椰菜花」或患處傷口「放得入拳頭」才肯求醫。她強調乳癌及早診治,10年存活率可高達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