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iPhone最大的驚喜不是尺寸大了。當Tim Cook公佈首輪發售新iPhone的地區沒有中國,香港人的投機基因忽然激活起來。網上討論,沒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是有關如何以最少本錢賺取最多橫財:「5.5吋,土豪金,128Gb,一定是最搶手;不要太大貪,買64Gb的,甚麼顏色也沒有所謂。利錢最高,競爭也最大,從博弈角度看,追求次一級,密食當三番。」
由預售到真正開售,曾經傳出過大陸工信部會忽然發入網許可證;也有傳出過在今年底之前,iPhone都不會正式登陸。無論傳聞像真度有多高,都可以讓炒家情緒像過山車般起伏。結果,到真正開售的第一天,第二市場價格有如預期般高開,但隨着源源不斷的散戶供應湧入,許多拆家都在中午後封盤。接下來的幾天,問價者眾收貨者少,第二市場價格不斷滑落,許多人視這場iPhone泡沫告一段落,還未拿到貨的取消定單,中間的拆家也投訴供應太多,擾亂市場。
「iPhone是喬布斯發明的,用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應該用來炒賣!」這一刻,我真想像社會棟樑般,講如此這番豪情壯語。可惜,我說不出口。事實上,炒賣不是甚麼污穢不堪的勾當,電話和土地也肯定未列入不可炒賣聖物的名單。
社會棟樑以為,投機者都只是唯利是圖之徒。細心了解投機者的思想和言論,不難發覺除了錢,投機者更希望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觀點比其他人更正確。投機者證明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真金白銀。社會棟樑呢?社會棟樑要證明自己的觀點,用別人的錢,慷他人之慨,所以社會棟樑與投機者沒有共同語言。無論是輸是贏,一人做事一人當,我覺得這種道德情操,雖然稱不上高尚,但也不應該被貶低。
「炒家令價格不合理地偏離了正常水平,應該享受到產品帶來種種好處的人,得不到產品;沒有真正需要的,卻在囤積居奇,這還算合理嗎?」社會棟樑的世界,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價批判別人的行為。很正常吧,對不對?不過,誰知道那些負擔得起又願意快人一步去搶新iPhone的人,個人主觀的感覺和價值衡量是甚麼?外國有家攪拌機公司,永遠第一手搶到新iPhone,然後在鏡頭前將電話放到攪拌機中打爛。這算是浪費嗎?人家的理性計算是廣告效應,至少我知道這家叫BlendTec的公司,產品無堅不摧。
哲學一點,價高者得是否就等於最有效的分配?最有效分配,意思指每件財產和貨物,落入最有需要也最懂得使用的人手上。傳統的政治哲學,最有效分配,也就是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在社會棟樑眼中,要達成公義的偉大理想,就要他們高人一等的有形之手賞善罰惡,否則鮮花就會出現在牛糞上,iPhone不是被攪拌機打爛,就是盡入大陸人手中。
資本主義就是這樣不斷嘗試的過程。其實,讓一小部份人先暴發起來,讓另一些散戶投機者賺點意外橫財,也是一個價值再分配的過程。宏觀地看,市場永遠都是由一小群願意付出溢價的先行者,做白老鼠之餘也真金白銀地去資助新技術的研發,當技術成熟,企業之間的競爭,將產品和技術推廣普及至下游市場,令更多人享受到箇中的價值。事實上,在新iPhone推出的幾天後,Google宣佈在印度推出了一百美元不到的智能電話。社會棟樑可能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借消費不斷擴張,但這何嘗不是將價值不斷向更多人擴散,提升社會流動性的一個可能?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