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學生今日正式加入罷課行列,香港學生爭取民主的歷史將揭開新的一頁。但無論北京的中共當局,還是香港特首梁振英,仍然專注於富豪的反應,冷眼以對學生提出的對話要求,對罷課一於貼上少數、幼稚、無用的標籤。中共迄今寧信白鬚公,特首迄今專欺少年郎,與港人熟知的「寧欺白鬚公、莫欺少年窮」故事形成鮮明的反差,最終必自食苦果。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率領的香港富豪團早前在北京舉行座談會時,雖說與會的有並非年長的富二代,但前排落座、能讓中共領導人看上眼的無疑多是屬白鬚公的富首代。名為座談,無非是一班白鬚公進京聽「聖旨」,他們自然要聽從中央政府的領導和特區政府的帶領,奉旨出來指摘罷課、指摘佔中,渾然忘記作為港人一員應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渾然忘記他們刻意打壓的青年學生才是香港未來的主人。
親共輿論譏笑,今次罷課的大學生只有萬多人、中學生只有百多人,並非世界學運歷史上那些學生高度認同、參與的類型。他們忘記了,目前罷課學生人數雖未佔多數,但他們要求真普選的正義性、熱情與勇氣,與世界歷史上著名的學運發端之初相比並不遜色。親共媒體攻擊罷課是一個引子、是一個由頭,最終會把學生帶到違法「戰場」,這不是恰恰說明中共和港府深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威力?
親共輿論譏笑,大專生罷課未引發廣大市民支持,可見運動與社會脫節。梁振英也拒絕與學生會面,特首辦的聲明雖說「明白及尊重學生對民主理想的追求和執着,以及對香港未來的期望和承擔」,無非是虛應其事、口是心非。他們忘記了,歷史上大型學運由平和轉向激進、市民由靜觀其變到挺身而出,大多因當權者漠視學生的訴求,甚至是暴力鎮壓學運。關信基等退休學者前往添馬公園的公民講堂義教,媽媽們送往添馬公園的愛心靚湯,不只是對學生的關懷,也是對學生關懷的香港未來的關懷。
親共輿論譏笑,少數激進學生罷課所能製造的政治觸動力微乎其微,「香港學聯提出的四點要求可謂幼稚可笑」,激進民主派是想利用社會對學生的寬容突破法治紅線。他們忘記了,他們可以把學生追求民主、正義的純真之心,貶低為幼稚,但既否認不了青年學生是社會希望所在的事實,也否認不了罷課學生佔據道德高地的事實。所謂罷課無用論,打擊不了學生們的信心,正如學聯周永康所說:「不是因為見到希望才堅持下去,而是因為堅持下去才見到希望。」
親共輿論譏笑,罷課看似來勢洶洶,但無非是強調抗爭重要性的「三幅被」,還不如通過正常渠道表達訴求。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更說,希望大學生在罷課後,能同政府討論政改問題。他們忘記了,在泛民議員拒絕與中共及港府繼續就政改對話之後,與學生對話已成為與社會溝通的難得途徑,現時不與學生對話,還要奢談罷課結束後的對話,莫非把罷課當作時間一到不問結果就結束的煮飯仔遊戲?
顯然,親共人士、親共媒體在輿論上越是抹黑罷課、越是貶低罷課,本港大專生、中學生罷課的價值、影響就越突出。中共領導人和梁振英政府,如果要自欺欺人,自然可以選擇寧信白鬚公,但如果要挽回民心,如果還有一絲維護香港未來的良知,就不應該冷待罷課學生,不應再欺少年窮。我們都不應忘記這個故事:「寧欺白鬚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